上博公布展览计划 "何以中国"第二展明年七月见
上海博物馆公布明年展览计划
“何以中国”第二展明年七月见
本报讯(记者 简工博)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波提切利、拉斐尔、卡拉瓦乔和梵高等人的原作,山西博物院所藏西周兔尊等,从今年年底至明年10月,将在上海博物馆悉数展出。
昨天,上海博物馆公布2023年度展览计划,目前公布的展览数较往年有所减少。据介绍,上海博物馆预计明年年底将启用位于浦东的东馆,人民广场馆舍预计将于10月闭馆进行文物搬迁等准备工作,因此展览周期较往年缩短,届时“何以中国”第二展“长江下游早期文明大展”将成为明年人民广场馆舍最后一个大展。
据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透露,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后将推出开馆大展,东馆的常设展空间、内容也将有很大提升。
中外顶级文物艺术品亮相
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登场的首个展览是“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将于12月17日至明年1月1日在上海博物馆第三展览厅展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的《莲塘乳鸭图》。褚晓波介绍:“我们邀请了当代非遗传承人复制《莲塘乳鸭图》摆放于东馆,但传承人说最多能复制出70%,而这件作品诞生于近千年之前,可见工艺之珍贵。”
《莲塘乳鸭图》是朱克柔唯一一件巨幅传世作品,因丝织品保存展示难度要求极高,常年藏在上博文物库内“休息”。上海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时,这件珍贵文物将与公众见面。不过,为确保文物安全,展期只有16天。
此外,备受期待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也将于明年1月17日—5月7日在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展出。据介绍,这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二个展览,也是中国大陆有史以来阵容最强的欧洲美术史展览。
“展览精选的52件/组展品,目前已有51件打包完成,只有梵高的《长草地和蝴蝶》仍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墙上展出。”褚晓波介绍,展出作品将于12月19日起分7批到达上海布展,未来上博将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开设账号,介绍展览背后的故事。
既有“小而美”又有“专而精”
每年春节之际举办一场以当年生肖为主题的展览已成上博传统。“玉兔精灵: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将于明年1月18日—2月26日在上海博物馆大厅及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
展览以上海博物馆5件兔形象馆藏文物为主,并向山西博物院和衢州市博物馆分别借展文物,观众可以欣赏到从西周到清代、从青铜到水晶等跨越时代、材质不同的“兔子”形象。青铜兔尊、水晶兔等在兔类题材文物中十分罕见,其中水晶兔还是“本地产”——发现于上海松江区的圆应塔地宫。
而明年4月—7月展出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暂定名)”将聚焦宋元时期的古籍。
依托手写传抄、雕版刷印及刻石拓印,宋元时期书籍得以快速发展。上海博物馆将馆藏宋元古籍60余部按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类型进行展示,这是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古籍专题特展。褚晓波介绍,博物馆既要办普及度高、普通参观者喜闻乐见的展览,也要从学术研究角度推出专业性展览。据透露,上博正在策划一个与“书写”相关的更大型的展览。
此外,同期在上海博物馆第三展览厅举办的“与时偕行:金石传拓的技艺(暂定名)”,将介绍这一中国古代的“复印”技术,据介绍,该展规模不算大,但非常独特。
“何以中国”第二展尚未命名
刚刚结束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疫情限流的情况下吸引了逾20万参观者观展,收获好评。而“何以中国”第二展将于明年7月—10月在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举办。
据悉,此次展览将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的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史前文明,计划汇聚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大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凌家滩、东山村、良渚、福泉山等考古遗址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将是国内首次以展览形式系统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印证,中华文明不仅源于黄河,也起于长江。”
“这一次展览尚没有正式命名。”褚晓波介绍,一个成熟的展览一般要筹备一至两年,但考虑到暑假期间不能缺少高品质的展览,“我们将拼尽全力为观众提供一个精彩的展览。”
据悉,“何以中国”第二展将是明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舍的收官之作,预计明年10月上海博物馆将闭馆进行搬迁等工作,人民广场馆舍也将在东馆开馆后进行修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