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丝路精神 增进传统友谊
小字号
12月20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在景德镇市闭幕。
艺术节举办期间,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阿艺术家开展深入文化交流,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璀璨文化。
文相通,则心相近,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合作。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围绕“丝路瓷魂,艺享天方”主题,成功助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为中阿携手谱写繁荣发展的和美乐章贡献了新力量。
12月19日,作为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丝路瓷源·和光接物”陶瓷版权创意设计展,在景德镇昌南里文化艺术中心启幕。展出的300余件由中阿及其他国家艺术家、跨界设计师创作的精品力作,立体展示了中阿友好邦交文明成果,令前来观展的阿拉伯友人赞叹不已。
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国际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和重要货源地,是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景德镇瓷器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生动写照。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近年来,景德镇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与全世界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景德镇陶瓷是中阿友好精神的历史见证。早在数百年前,阿拉伯半岛的青花原料“苏麻离青”,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景德镇,与景德镇的高岭土完美结合,诞生了陶瓷史上的传世杰作——元青花,而后元青花又沿着来时的路回到阿拉伯半岛,书写了中阿友好往来的不朽佳话。
艺术节举办期间,“丝路瓷源·和光接物”陶瓷版权创意设计展、《御窑天下》特展、“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等陶瓷文化展览活动,令中外来宾目不暇接、惊叹连连。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余志华说:“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落户景德镇,实质上是‘陶瓷’的荣光。一场场弘扬丝路精神的陶瓷文化展览活动,成功深化了中阿传统友谊,有力提升了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助力添彩。”
世界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艺术节举办期间,于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行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同样吸引了许多来宾的关注。
“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文化交流精品项目。自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阿拉伯各国的知名艺术家受邀来到中国,开始一段难忘的艺术之旅。十余年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170余位艺术家在中华大地采风,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们将所见、所想化作549件绘画、雕塑和陶瓷作品,由文化和旅游部收藏,这些凝结着艺术家真情和汗水的作品无一不是中阿友谊在艺术领域的结晶。
来自巴林的艺术家玛丽安·阿尔加那西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国力量》、来自摩洛哥艺术家哈立德·贝凯创作的艺术作品《大湾区风光》……本次展览汇集了阿拉伯艺术家的80幅绘画、20件雕塑和20件陶瓷作品以及中国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邀创作的30件陶瓷作品。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抵达,往往是真正行程的开始。”一件件风格迥异而又充满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充分说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郑重承诺;中阿艺术家一如既往地通过艺术真诚对话,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人类文明交往史上新的篇章。
历史长河里,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阿人民的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中阿合作发展的独特优势不断凸显。12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阿文化产业论坛,令许多中阿来宾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当地时间12月9日,首届中阿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其中包括未来中方将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方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并将邀请3000名青少年参与中阿文化交流等内容,为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领域合作树立了明确目标。此次中阿文化产业论坛,正是为完成这一目标所迈出的扎实一步。
本次论坛不仅彰显了中阿双方文化产业合作的丰硕成果与巨大潜力,也体现了双方在新时代传承丝路精神、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论坛上,来自中国和9个阿拉伯国家的近30位各领域代表,交流行业现状、分享成功案例、对接合作意向、展望发展趋势。文化和旅游部现场发布了《2022中阿文化产业景德镇倡议》。未来,中方将与阿拉伯国家不断加强合作机制、联络机制建设,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发展规划的具体对接,通过不同形式为双方文化机构、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更多机会,推动中阿文化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记者 邱西颖 王景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