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气雾栽培,种出瓜果蔬菜(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20 10:25:00来源: 人民日报

 

  人物名片

  徐伟忠:1971年10月生,浙江缙云人,浙江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设施农业技术负责人。他研发的鸟巢型蔬菜工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上、极寒高山等地区,有力地保障了偏远地区蔬菜瓜果供应。被评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不用土壤,自动喷雾,智能管理,让植物在空气中生长

  驱车驶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雨伞岗村的土路,顺着盘山路走了十几圈,一座18米高的大棚映入眼帘,样式很像一座福建“土楼”。

  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悬空挂着各种植物的根茎……

  “这是红薯。”徐伟忠一边走着,一边把根拎起来,“嗬!看这根又密又壮,将近半米长。”继续往前走,看到一排排桃树,根大约有红薯根的一半长,树干有两根手指粗。徐伟忠说:“再过一年就能结出拳头大的桃子了。”最上面一排排的是水稻,徐伟忠介绍:“这是巨型水稻,能长两米高,得踮脚才能摸着稻穗。”

  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如果表面水膜有枯萎,电脑将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营养液,水滴通过箱底的水管分开收集后,经过杀菌,循环使用。

  “这就是气雾栽培技术,植物在空气中生长,免施农药,不用土壤,智能管理。”徐伟忠介绍,这项技术已被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可,也是真正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技术。

  气雾栽培技术价值有多大?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上、极寒高山等地区,让偏远地区的人们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该技术还走出国门,在撒哈拉沙漠、俄罗斯高寒地区等各类恶劣环境中种出了绿色蔬菜。

  将气雾栽培、温室设施、计算机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融合,2009年,徐伟忠以《都市型设施园艺栽培模式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但徐伟忠并没有停下脚步,又试验起了“植物森林”:“平地竖起一个个栽种柱,花卉、果树、菌菇、水稻……所有植物都从柱子上长出来,像一个小森林。”为了让栽种柱更美观,他请来专业人士做装饰,让大树树皮看起来栩栩如生,从头到脚长着不同的植物。他想着:“这样一来,农业就能结合旅游,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

  只有同土地打交道,才能获得科研灵感,做好农业科研

  1990年,徐伟忠从丽水农校果树专业毕业后,两次借钱承包荒山种树。他一边种树一边琢磨:“能不能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实现植物苗木快繁,缩短冗长的育苗期?”一次次试验后,2001年,他终于成功研发出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他推出的草地果园技术,一亩地能种1000多棵桃树,当年丰收,还可以像稻子一样,割掉再种一茬。

  草地果园技术的推广,为技术团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有了这笔经费支撑,徐伟忠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继续加大科研力度。

  徐伟忠选择的科研方向坚持一个原则:直接瞄准田间地头,每一项技术都要实实在在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气雾栽培技术实现产业化后,为了让更多农民低成本享受技术红利,徐伟忠开始研究农业科研以外的领域……

  在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皂树村田间,记者看到一座在建的新“土楼”:高24米,最外层支撑钢的直径仅为3.2厘米,里面的钢直径仅为2.5厘米。按理说,这样高度的建筑,所用钢材应该很粗壮。

  “这叫做弱材料高强度,在供人行走的铁丝网面上还可以开车。”徐伟忠介绍,这是他的专利产品“鸟巢外三角结构+蜂巢六角形结构”,将小钢管拼接成一个个三角形,再由众多三角形钢管构成一个半球。这种大跨度的无支柱结构类似拱桥,每个支点能承受300公斤的压力。这样一来,建造成本大大降低。

  这些年,徐伟忠谢绝了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邀请,一直留在家乡的农村,只为离农业科研更近一些。徐伟忠说:“搞农业科研,只有同土地打交道,才能获得科研灵感,成果才有独创性。”他不善应酬和交际,从早到晚,都在琢磨如何实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除了气雾栽培技术,他还发明了鸟巢温室、植物水生诱变技术、植物的智能化栽培技术等,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国产温室大棚控制计算机。这些年,他的各种发明获奖证书有厚厚一摞。

  免费开培训班,无偿传授农业技术,造福更多农民

  广东学员陈彬烨,采用气雾栽培技术后找到致富门路,特意打电话给徐伟忠报喜:“原来我们夫妻俩最多管5亩地,现在管100亩都轻轻松松,产量提高不止3倍,多亏了这项技术!”

  每年徐伟忠都免费开培训班,无偿传授花卉、蔬菜、水果、粮食等栽培技术。培训采取不定期报名,达到三四十名学员即开班。这些年里,累计有1万多名学员听过他的课、接受过他的指导。他的团队将气雾栽培技术免费推广到全国各地,落户300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带动20多万农民掌握了这项技术。现在他还注册了抖音号,在上面进行农业教学直播。

  从早到晚,徐伟忠都有接不完的电话——多年来,经他培训、指导的农民,遇到了难题就打电话给他,请他帮忙解决难题。

  气雾栽培技术从大棚走到全露天,植物生长环境更贴近大自然,农民投入更少。但病虫害怎么解决?徐伟忠又开始研究起了如何利用天然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平衡系统问题。

  大棚冬季保温浪费能源,徐伟忠探索出肥皂水保温技术,发明了发泡机器,一分钟可以吹40立方米的肥皂泡,还研究出特殊的肥皂水配方,泡泡不会马上破裂,能维持很久。

  “都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关键是实用价值高不高。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就应该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多年来,徐伟忠与学员交流,与求助的农民朋友交流,寻找共性问题,确定科研方向。“有了来自生产实践的反馈,就能不断完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徐伟忠说。

  他时常告诫自己:“我身后有20万农民,接地气才是我的创新源泉。”

  一心扑在热爱的事业上(记者手记)

  “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就应该像袁隆平那样,在田间地头搞科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徐伟忠把袁隆平当作偶像,他也想像袁隆平一样,一辈子做农业科研,造福更多农民。

  徐伟忠一心扑在热爱的事业上,对农业技术研究近乎痴迷。他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在科研道路上不肯懈怠、时时精进。他身上的这股韧劲,就是这个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映射。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