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山西 | 孝义:乡路村途串起幸福链
蜂蝶带香,轻絮舞风。初夏时节,走进吕梁孝义市下栅乡,一条长近20公里的柏油马路舒缓铺展开来,干净宽敞,不时有村民开着小汽车经过,直奔企业、直奔地头。
“这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以前这条路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你看,现在这路修得多排场!”谈起如今整洁宽敞的循环道路,百姓们无不赞许。
“万亩小麦千亩谷”、“下栅宝”小米、九州香豆腐家喻户晓;红彤彤的苹果、皮薄汁多的玉露香梨、紫莹莹的早黑宝葡萄无人不知;作为美丽宜居示范村,仁义村的矮樱、海棠、灌木等树种参差错落;乡镇村巷道路彩绘春耕、秋种、夏收等反映农家生活画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不仅是群众出行的通达之路,更见证了乡野村落的振兴发展。
科技赋能 夯实菜粮丰收基础
西红柿的秧苗铺满阡陌、青翠欲滴,稚嫩的果实,尚未成熟,绿油油的串串相连,愈发生机勃勃。
上午10时,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孝义市大孝堡镇东盘粮村大棚内换风机自动启用。
“设施农业基地旧塑料大棚提升改造”是孝义市的一项重要产业项目。该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150余亩塑料大棚进行改造提升,在原有大棚区建设60座新型背腹式棉被拱棚。
改造后的大棚配备有水肥一体机、自动卷帘机、多功能植保机等多种智能设备,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作业等进行采集,完成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科技范儿也让菜农们尝到了“甜头”。
“以前人工打农药,这么大的棚子得一上午,现在,10分钟就全部打完了。”今年,76岁的马志孝摆弄起智能手机仍然得心应手。
科技赋能不仅破解了田间管理的难题,还让蔬菜产量、品质有了提升。据测算,使用智能水肥一体机和自动防风卷帘机的大棚,节水节肥达30%到40%。与此同时,相比旧的塑料大棚,新改造后大棚内土地利用率提高,智能化温控、通风设备可实现高品质西红柿一年收获两茬,每亩西红柿增产达3万斤。
“三亩地,一亩地栽3000余苗,一个苗长10斤西红柿,一共9万斤,平均一块一二,一茬西红柿10万块钱。”马志孝补充说道,这种棚子三面通风都挺好,以前旧的棚子夏天没有风的时候就温度特别高,西红柿的品质也不是太好,这种能自动控温,品质也就上来了。
蔬菜大棚生机勃勃。
“种地一定要相信科学,每一项农业技术,都是科研部门试验成功后才推广的,要积极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方面,东盘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范忠总是愿意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早在2008年,范忠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一起推动建立了富东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和流转等形式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开展农业现代化种植,带领其他农户一起种粮致富。
2009年,引进了旋耕气吸精量播种机、东方红籽粒型玉米收获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示范区玉米种植全部运用了机械单粒点播、化学除草、收获、剥皮、整地等技术,实现了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与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以及孝义市农业局、农机局、农技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生产,选用优种、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保护性耕作,建立了玉米新品种、新肥料实验展示区、玉米宽窄行对比试验田、玉米渗水地膜试验田、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
“去年,我们村粮食的丰收就得益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范忠介绍,“现在种地条件好多了,有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农机,还有高质量灌溉技术,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了。”
模式创新 加速实现农业振兴
从大孝堡镇一路南行,下栅乡尧仲村的谷子长势喜人,集中连片的谷子在微风中翻滚着绿浪。
“我们流转农户1000余亩土地,依托‘山西农谷’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全程机械化操作、选用优质品种、培肥地力技术等,创建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千亩有机旱作谷子基地’。”
下栅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杜玲玲表示,尧仲村耕地平整、集中连片,便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展示,具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条件。
2020年以来,该村立足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优质谷子品种,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订单种植、打工就业、提供服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较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首期种植500亩晋谷21号、29号优质谷子,产量约25万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实现每人增收3000元。
“种这个谷子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通过化验小米的含量,发现营养物质挺丰富。每亩产量在500斤左右,通过村集体合作社销售,也确实增收了。”村民刘兴广计划继续种下去。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近日,孝义市下栅乡举行2023年农业生产托管推广会,扩大该乡农业生产托管面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在现场,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邵林生介绍称,基层党组织和农户形成双托管模式,通过村集体统一组织,能够降低成本,搭建起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推向农村。
下栅乡坛果村,绿油油的叶子映着一串串玛瑙般晶莹剔透的樱桃。
近年来,下栅乡围绕“党建+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坚持党建和农业两结合、两促进,把“党建+农业托管”作为农业的“一号工程”持续推广,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推进乡村振兴赋予新能量。该乡按照“乡组织,村实施”工作机制,成立服务专班,组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为农户送去《关于“农业托管”给下栅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并及时向大家解答相关政策知识。
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品牌就是号召力、影响力、竞争力,必须把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杜玲玲介绍,该村还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村里上马的小米深加工设备,可以去除杂质、去石、碾米分级、抛光,提取优质小米;塑封设备则能将优质小米进行真空包装,可以实现自己加工、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下栅宝”小米也成了当地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礼品。
头雁引领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高阳镇仁义村毗邻340连接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行走在仁义村的大街小巷,山楂树、矮樱、海棠、灌木等树种参差错落,村口的“公共厕所”在绿荫掩映下显得格外入眼。
和路过的村民郭金生搭话,他指着这座村子里的“旅客厕所”,炫耀地说道:“不只是旅游厕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我们村每家每户都安上了冲水马桶,和城里不差甚。”
仁义村村貌。
泥土路变油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利用流转土地组织村民大面积种植高粱,土地收益比过去种植玉米翻了两番;招商引资,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芦笋,土地收益从原来的每亩600元提高到3000元……村容村貌彻底改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部由村里负担,逢年过节还有福利,有活儿干、有钱赚,日子怎能不舒心。
谈起村里的变化,大家都说怎么能少得了我们的“付书记”。村民口中的“付书记”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付建文。
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头雁”发挥作用。做了十几年的当家人,赢得大家的口碑,一路走来,付建文熟谙,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记在心里。
“遇事要经常与群众商量,群众满意的马上就办,一定要办好;群众暂时不理解的,要加强教育疏导,等群众觉悟跟上了、思想开放了,再放手去办。”付建文说:“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上马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公开透明,大家不懂的,我就慢慢说,让大家慢慢看,等大家理解了,事儿就好办了。”此外,付建文还经常外出学习取经,拓宽发展思路,一手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建设美丽乡村,一手抓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领村民拥抱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育强村级党组织书记这支“头雁”队伍,需要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让新生力量尽快融入、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吸纳更多新鲜血液加入队伍。
孝义强化落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推动每个村每2年至少发展一名党员,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新发展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不低于60%;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制定《发展党员全程记实手册》,对入党人员信息、入党程序步骤及审核考察、履责情况等如实记录,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记、一步一审。
在孝义,越来越多乡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社区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赵芳、张世川 图片由孝义市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