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连续性”,坚持走自己的路(人民观点)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一本古代数学专著,跨越多少春秋,历经多少沧桑,见证了历史的潮起潮落。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面对斑驳的文津阁本《九章算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引人深思:“我们的祖先,在科学发萌之际,是走在前面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没有中断,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但在数理化上有些中断,被赶超了。”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无声讲述着中华文明的长河浩荡。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连续性”排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勉励“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近年来,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日历、甲骨文书签等广受欢迎;甲骨文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小学校园,不少地方的老师利用甲骨文“因形赋义”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育。从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文字上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重要体现。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2021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看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千百年来的治世理想;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读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是当代社会的孜孜以求,也是传承千百年的淳朴愿景;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实践充分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新时代新征程,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面向未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4日 05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