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河流淌出的幸福
盛夏时节,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块块水田犹如“天空之镜”,在阳光下显示出梦幻般的光彩,村子里白墙黛瓦的朝鲜族特色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绿树花丛中。
“老张,别忙活了,赶紧吃饭了!”看着锅里的大酱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三合村村民包淑霞一边大声招呼着在院子里干活的丈夫,一边娴熟地盛汤、切泡菜。
“闻见没,我老伴儿熬的大酱汤味道可正宗了。”提起蒙古族妻子做朝鲜族饭菜的好手艺,丈夫张春吉得意极了,“我是朝鲜族,我们俩结婚33年了,都适应了彼此的饮食和风俗习惯,现在她不光朝鲜语说得溜,做朝鲜泡菜的手艺更是没的说!”
在三合村,阿木古郎河、洮儿河、归流河三条河流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河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成浩大水系,交汇出一幅润泽生命、绵延不绝的图景。
如同水流汇聚,三合村建村86年来,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等六个民族也在三合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感情贵在真心,不管哪个民族,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村里像我们这样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特别多。”包淑霞笑盈盈地说,她们有着一双女儿,家里是四代同堂,融洽的大家庭在村里人人羡慕。
然而曾几何时,为了生活,包淑霞和张春吉这对恩爱夫妻也曾长期分隔两地。由于村里朝鲜族居多,多数青壮年村民去韩国求学、创业、务工,导致三合村人口外流、发展后继乏力,一度成为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空心村”。
“三年打工期间,每次踏上回家的路,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强盛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张春吉说,在国外赚到了“第一桶金”后,他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回村种葡萄,发展庭院经济。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也是在外务工后返回家乡的一员。他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现在国家政策好,三合村又有发展优势,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更想回到村里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三合村的基础种植产业就是水稻。当年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比较多,他们指导其他民族村民种植水稻,蒙古族村民也把养畜方法教给大家,这才有了现在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许忠峰骄傲地说,现在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万亩,发展的红利转化为各民族群众心中满满的获得感,让大家对现在的安定团结倍感珍惜。
微风轻拂,稻田里掀起层层绿浪。作为兴安盟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三合村不止有稻米产业一个百姓增收致富的项目。如今,该村正在倾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产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村庄的文化底蕴和魅力自然风貌,推出系列文旅项目。
去年,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正式开街,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民居、浓郁美味的朝鲜族美食、朴实的乡土人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赚钱的机会也更多了。
像张春吉、包淑霞夫妇一样,倪奇英和赵凡小两口也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多民族家庭。丈夫倪奇英是汉族,妻子赵凡是满族,二人不仅恩爱和睦,还齐心协力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餐厅,凭着好吃、正宗、地道的朝鲜族美食,餐厅迅速成了来到三合村必打卡的“网红美食”餐厅,每逢周末及节假日,总是宾客盈门。
眼下,张春吉家里的葡萄正值养护、挂果时期,绿油油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实密密匝匝,显出雏形。
吃饭后,张春吉撂下筷子就往院子里钻。他灵巧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掐尖、去副梢、疏果,一气呵成。他说:“马上就到旅游旺季了,到时候游客可以到我们家院里体验采摘。”
“今年我又腌了好多泡菜,这都是村里的饭店预订的。”包淑霞对自己做泡菜的手艺信心满满。
“这次总书记赴内蒙古考察,对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许忠峰说,三合村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村里没有一个民族掉队落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增收致富,是多项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更是三条河流淌出的幸福生活。(记者 赵明亮 高敏娜 斯日古楞其其格 呼布琴 《兴安日报》记者 韩雨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