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翻译协会协同发展学术论坛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成功举行
人民网天津9月10日电 (记者张桂贵)9月9日,京津冀翻译协会协同发展学术论坛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钟楼报告厅成功举行。本届学术论坛由北京市翻译协会、天津市翻译协会、河北省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天津市翻译协会、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香港富华国际集团等40余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李迎迎主持。
本届论坛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第五届“文明互鉴 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首场活动,以“京津冀协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讨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沿和关键问题,不断提升翻译赋能国际传播的水平,推动京津冀地区翻译界深度合作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新时代精神。
开幕式上,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延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再生,北京市翻译协会会长张文,河北省翻译协会会长张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天津市翻译协会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分别致开幕辞。在致辞中,与会领导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共同汇聚三地翻译界的力量,积极促进京津冀翻译队伍建设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共同推动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进步与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以“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建立对外话语体系”为主题,探讨了人才培养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双重重要性,提出要鼓励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以推动京津冀地区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以“从国际传播社会实践与AI时代发展看翻译专业教育”为主题,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对翻译语言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业界视角探讨新形势下翻译专业教育应如何顺应国家现实需求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以“国际传播中的受众与效果研究”为主题,探讨了如何确保翻译在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有效传播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以“新时代、新文科,MTI该当何为?”为主题,强调翻译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包括全面发展、技术应用、跨学科合作、国际化人才、社会责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以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河北师范大学新西兰研究中心主任张森以“‘三螺旋’视域下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主题,聚焦于学术、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与发展,以推动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以“多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为主题,强调了全面提高多语种翻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翻译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成为如今翻译人才培养与供给的核心。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华树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时代译者翻译能力演变与培养”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翻译的影响、培养翻译人才的新方向、翻译能力的多维度发展等内容。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晶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央文献翻译人才培养”为主题,阐释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央文献翻译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满足国家政策和发展需求。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洪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姜钰、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项成东、日语学院院长朱鹏霄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本届论坛下设三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人员分别围绕“京津冀协同与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京津冀协同与DTI教育模式探索”“京津冀协同与语言服务创新应用”“京津冀协同与AI翻译新机遇”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河北工业大学石梅芳教授、华北科技学院郑燕平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冀小婷教授分别汇报了分组交流情况。论坛在专家学者的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圆满闭幕,李迎迎致闭幕辞。
此次论坛是京津冀翻译类社会团体的首次合作,开创了跨区域翻译协会创新合作的新篇章,不仅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提高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也为翻译界提供了合作交流平台,将促进区域语言服务行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