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淮北相山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力量”

发布时间:2023-09-20 15:21:00来源: 淮北日报

  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扎根在乡村的人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近年来,相山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各类人才在希望田野上找到位置,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的力量。

  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发展能力

  2023年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8月,淮北市2023年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各类分赛打响,来自相山区的侯振兴、张亚辉两位种植能手分别获得食用菌生产工职业技能大赛的第一名和第三名;渠沟镇瓦房村的李满意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大赛直播销售中,一小时卖掉18只跑地鸡,获得第二名……他们都是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的领头羊,比赛中的娴熟操作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代表着相山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的新形象。

  为发展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山区把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通过制定高素质农民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以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大力实施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加强政策项目扶持,切实提升了农民实操水平。

  根据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印发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相山区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导向,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及时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分类型分专业制定培训方案。培训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模式,根据不同培训对象,按“一班一案”,分期分段安排课程。选购《小麦种植技术》《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识》《植保专业知识》《农资销售现场管理及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文化素养》等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聘请省讲师团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及本地专家组成讲师团队进行授课。

  为巩固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果,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以便更好地掌握学员们的生产情况和培训后动态。同时,专家“面对面”“一对一”延伸服务,帮助学员解决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升高素质农民专业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

  科技特派员制度“添智增力”

  淮北师范大学相山区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今年推广的淮甜1号、拓华1688等4个西瓜甜瓜,市场反馈肉质酥嫩香甜,淮北市敬安农业新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富安1号、富安酥籽2个石榴新品种繁育苗木生长健壮,科技特派员、淮北市华力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郭光奎获省级通报表扬……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金钥匙。

  今年以来,相山区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工作,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现有科技特派员48名,为企业、农民、种养大户等服务对象随时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每月开展2次以上现场服务,每季度开展1次以上的科技培训活动,加力加压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开展,提升“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实效,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有关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农作物、畜牧养殖、蔬菜林果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采取“现场培训+结对指导+操作演示”的方式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业生产,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帮扶联系村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将传统农民培养成懂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收提供技术支持,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实现服务对象增收,村集体增收。

  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农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相山区紧贴农业发展需求,以“科技特派员+农村规模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解决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组织14名科技特派员到渠沟镇13个行政村进行科学农业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为充实科技特派员后备力量,推进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示范点建设和科技特派员选任工作。

  新型经营示范主体引领带动

  初秋时节,正值蔬菜采收旺季,走在位于相山区渠沟镇油坊村的淮北市华力蔬菜专业合作社,一个个大棚整整齐齐排列在田地间。大棚里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木耳菜、空心菜等绿叶蔬菜鲜翠欲滴,绿意葱郁。

  “我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从播种、防治到收割等等都不用我们操心。每项托管费用都比市场价低10%-15%,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里找到一份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提起党支部引领农村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村民张大姐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为推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相山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面积,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主体。现有合作社109家,家庭农场268家。

  淮北市圣达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这几年向好发展的典型。自2016年6月成立合作社以来,法人代表望亚洲种植芳香作物1000亩,还建立了渠沟镇芳香作物加工车间。凭借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他带领合作社与周边农户形成了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同销共营的关系网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基地的影响下,周围陆续建起了菊花、白芍、牡丹、黄蜀葵等作物种植基地。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现代农业、蔬菜、农资营销、芳香植物、资金互助、苗木、中药材、药材收购加工销售仓储于一体的大型农民股份制经济组织,2018年被评为淮北市级示范合作社,2019年被省农委评为安徽省示范合作社。

  依托现有资源,相山区还对渠沟镇、开发区、曲阳街道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经营情况开展摸底调查,鼓励有能力、有良好人品、经营状况良好、有号召力的合作社、农场负责人及大户申报农村产业带头人。充分利用现有政策,重点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经营实体,引导他们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养殖数量,进行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发展特色种养业,助力其快速发展。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相山区将充分发挥“土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农业实用人才在广袤的田野间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三农”发展、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俞晓萌)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