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小镇”的双赢路线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而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镇的群众们看来,今天的他们虽然过的仍然是“靠山吃山”的日子,但显然,“此山”非“彼山”。 昔日靠过度放牧解决了温饱,却毁了山林;现在山上种植的成片沙棘树,是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深秋时节,走进复兴镇,湛蓝的天空,泛黄的草原,一棵棵随风摇摆的沙棘树,形成完美拼接。从2021年起,全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引进适应能力强的沙棘树种在天台岭村、大兴村、地房子村、六间房村进行试种,谋划打造集治理性种植与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换来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全镇共绿化荒山2000多亩,栽植沙棘树20万株。按照复兴镇现有荒山2.7万余亩的现状,该镇科学制定了荒山改造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预计用3年时间,从东部地房子村到西部老石场村,从索尔奇湿地沿线到重要生态区位,拉开荒山绿化大会战,全面完成全镇现有宜林荒山绿化。
“从2022年开始,我就不再靠种地为生了,而是成了村里的专职护林员,每天看护着这一大片沙棘林。据估算,沙棘通常在种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5年就会进入盛果期,明年就能产生效益了。”今年49岁的杨奔作为天台岭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这份工作特别珍惜。虽然沙棘地里也安了监控设施,但是杨奔还担心有死角看不到,每天都要到林子里转一转。
同样,在该镇大兴村,曾经大片的残次林地,通过种植沙棘,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农田的作用,而且还兼具极高的经济价值。今年开始,村民们纷纷放下牧羊鞭,主动加入到绿化荒山的队伍中。
大兴村党支部书记曹付利说:“刚开始镇里动员村民种沙棘,支持的人很少,我们就一遍遍做工作。现在全村沙棘种了1000多亩,秃了几十年的荒山变绿了,大伙也看到了成效,想法也改变了。今年养羊的村民越来越少,大家一门心思就想种树,争取把全村8000亩荒山全部变绿。”
近年来,复兴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精准施策,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在镇域内大规模推广沙棘种植,“沙棘小镇”的绿色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搞生态建设,规划是前提,关键在落实。
从最初镇里通过公众号、朋友圈等形式发布有关沙棘习性、优点、种植方式、投资成本、亩产效益的相关内容供群众了解,到带领村支书外出学习,了解种植、养护、采摘、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知识,大家心里有了底气,干劲儿也足了。镇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每个村的方案,利用统一苗木、统一栽植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群众走上“养山育山”的道路。几年来,全镇仅村民自发种植的沙棘就达到3万株左右。
沙棘栽上了,成活更重要。于是镇里逐步细化落实管护措施,要求每个村根据种植地块配备专门的管护队伍,自觉担负起看管牛羊上山、人为破坏苗木和管护设施的责任。同时,将养护浇水情况、苗木成活情况作为检查重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村里负责人汇报,确保每一棵沙棘树茁壮成长。
在复兴镇镇长尹阿虎看来,只有环境变好了,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好,致富才算有了根基。当下,全镇努力打造的 “种植沙棘—改善生态—发展产业—加工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就是一条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最佳路径。
依托这条产业链,复兴镇不断探索推广套种模式,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号召各村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目前全镇共种植苍术、白鲜皮、芍药、黄精等药材达2600余亩。
沙棘有了,通过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市场潜力。今年3月份,镇里主要负责人分赴各地开展沙棘产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并邀请厂商进行实地考察,研判后续生产加工合作方向,为今后沙棘深加工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尹阿虎说,镇里计划未来2年内在镇域7个村屯继续扩大沙棘种植规模,预计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3年后年产沙棘可达到5000余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育山”,这个曾经荒山秃岭的小乡镇,逐步实现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记者 李国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