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库布其沙漠中有“三变”

发布时间:2023-10-12 11:29: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近年来,达拉特旗依托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打造风光新能源产业,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黄河“几”字弯内蒙古段南岸,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盘踞着一条400公里长的“黄龙”,它就是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

  在蒙古语里,库布其意为“弓上的弦”。然而数百年来,这“弦”上的旋律始终被困在呼啸的风沙声里。

  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黄河“几”字弯岸边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沙蓬窝窝沙葱菜,养活一代又一代。”沙进人退,似乎是达拉特旗人必然要面对的无奈。

  如今,一切都变了。不仅几代人治沙植绿,实现了“绿色梦想”,还在沙漠打造出“光伏海”,让黄沙“变蓝海、变绿洲、变金谷”。这段“沙漠蓝海”的故事,要从一座由19.6万余块蓝绿色的光伏板组成,呈一匹飞奔骏马姿态的光伏电站(又称“骏马电站”)说起。

  2017年,在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达拉特旗开始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

  2018年,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达拉特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该项目属于第三批国家领跑者应用基地的一部分,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所在地,为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投建的1号和4号项目。

  站在“骏马电站”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滚滚黄沙,而是葱葱郁郁的树木植被。光伏基地里,无边的光伏板闪烁着莹莹蓝光,光伏板下一片绿意盎然。5000亩板下草药种植区,经过几年的生长,黄芪已经有半人高,柔软的绿色枝条绽放着一朵朵小花,装点扮靓了这片沙地的同时,成为防风固沙的“活沙障”。

  而在远处尚未修缮的地方,高低错落的沙丘间,狂风吹出道道沟壑,再一遍遍被流沙填满,复而侵蚀,那是这片不毛之地原来的样子。

  “这里可实现年发绿电约2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光伏电站副站长苗瑞军介绍,“在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光伏基地还治理库布其沙漠6万亩,与此同步实施的还有生态林地建设2.3万亩。”

  变沙害为沙利,达拉特旗不仅打造出风光新能源产业,还将光伏与治沙结合,采取“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达拉特光伏基地沿途,零星分布着饭店、旅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光伏电站改善了沙漠生态,也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离乡之人重回故土,依托农林种植、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走上了幸福路。

  龙龙餐厅的老板“龙哥”便是受益的一员。据他介绍,在领跑者应用基地建设之前,他常年在呼和浩特市打工。如今他回到达拉特,成为电站运维人员,负责组件清洗及电站巡检工作。依托旅游产业,他还开起了餐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骏马电站”所在地柴登嘎查,十多名外地游客饶有兴趣地听讲解员王利霞解说:“沙漠里怎会有如碧玉般的一个个湖泊呢?实际上它是当地高头窑煤矿疏干水综合处理后打造的景观湖。它还可以用来清洗光伏板,水流下去后还能灌溉光伏板下的地表作物。既满足煤矿疏干水零外排的要求,又有效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局面。”

  跟着王利霞走进光伏基地,游客们观看了如向日葵般旋转“脑袋”的跟踪式光伏板支架。这样的游览,集知识与风光为一体,让游客兴致盎然。

  近年来,达拉特旗在经营新能源产业的同时,更巧妙地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风光来丰富旅游资源。

  达拉特旗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新能源+文化旅游”的方式,使游客加深了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认识,在与响沙湾、恩格贝等知名景区有机连接后,进一步丰富了库布其沙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内涵。

  紧抓“双碳”机遇,达拉特旗在新能源方面还有更大动作。在库布其沙漠深处,120辆推土车齐上阵,一个个两三层楼高的沙堆被推平,目之所及一马平川。这就是2022年底三峡集团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开工建设的全球最大“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现场。

  据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28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900万吨。

  “我们主动应变,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通过走好新能源之路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张秀玲说。(记者 帅政)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