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中新天津生态城首次为生态产品“定价”
中新天津生态城于2022年上半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核算路径。近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2021年度)》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示,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约为89亿元,较开发建设之初的5亿元增加了约16倍。
生态产品价值大幅提升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一般核算周期为一年)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通俗来说,就是指湿地、海洋和绿地等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生产和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为人类福祉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用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反映生态保护成效,以及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关系。
生态城2021年度全域89亿元GEP主要由三类产品价值构成,其中,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调节服务类产品价值约63亿元;休闲游憩、景观增值、产业生态溢价等文化服务类产品价值约25亿元;清洁能源、非常规水资源等物质供给类产品价值约1亿元。
为摸清生态城生态产品价值变化规律,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变化,在开展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同时,生态城选择建区之年的2008年进行回顾性评价,以此来评估十多年来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生态溢价。回看2008年的GEP核算结果,由于城市建设处于起步期,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等系统雏形尚未显现,生态产品价值仅为5亿元。
“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
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是生态城提升GEP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引领下,全面实施“生态+智慧”双轮驱动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施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工程,开展了污水库治理、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岸线修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工作。
比如:生态城利用3年时间对一座占地2.56平方公里积存40年的污水库进行治理,215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385万立方米污染底泥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曾经的污水库如今已变身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湖,环湖带景观全长达到7.6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7万平方米,是居民观花、观景、亲水,体验户外野趣的好去处。生态城在静湖周边打造了“方特欢乐世界”“亿利精灵乐园”等休闲旅游项目和高品质社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评估,2021年静湖周边3.5平方千米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可达3亿元。生态城还通过暗管排盐、选育本地适生植物等举措,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域花园城市。目前,生态城绿化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32公里城市绿廊和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游憩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之初,生态城就完整保留了蓟运河、故道河等原始湿地,又建设了惠风溪公园、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每年吸引数万只遗鸥等候鸟来此停歇。据估算,2021年生态城单个公园的生态产品价值最高达2.5亿元。此外,生态城着力推进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2021年通过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以及非传统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产生的生态产品价值约1亿元。
在GEP跨越式增值的背后,体现出生态城经过15年开发建设,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的生态发展路径,实现了GEP和GDP双提升,已逐渐成为滨海城市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典范。
推动生态资产转变为生态资本
为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城管委会于2022年8月委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开展了生态城2021年度GEP核算。此次评估核算结合生态城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特点,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导则》为基础和依据,有针对性地筛选了可测量、有代表性的15项核算指标,涵盖湿地、海洋、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整理收集监测统计数据40余项,经过科学评估测算和专家组反复论证,最终形成生态城GEP核算结果。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闫维表示:“GEP就是为绿水青山‘定价’,解决生态产品难于度量的问题,为后面的生态产品交易、抵押、变现等市场化运作和价值实现夯实基础。”
下一步,生态城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将重点着眼于GEP转化,从市场、机制、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积极推进GEP核算结果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深入探索GEP向GDP转化的机制路径,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先行先试,为城市化区域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贡献生态城案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