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种粮大户骆元波:我在家门口种水稻
冬月寒凉的清晨,郴州北湖区山坳里的小镇华塘仍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雾霭之中,早早的,种粮大户骆元波便赶到地里开始了新一天的农作。
“我喜欢和土地打交道。”从最初160多亩到现在3500亩的种植规模,骆元波的种植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今年,他又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大丰收——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公司。骆元波说:“我就是想把自家的粮食种得再好些,同时帮助大伙把田种得再好些。”
回乡种地有“粮策”
从郴州北湖城区到华塘镇,绿植宜人、风景美丽,道路平坦直通骆元波的农场,院内5台约4米高的稻谷烘干机轰轰作响,一旁土堆上在建的农事服务中心已搭好框架,未来这里将停放公司大大小小几十台农业机械设备,在自用的同时也能为周围农户提供连人带机的农耕服务。
承包大片土地、自己开公司、置新业,这些现在已经实现的事儿放到十几年前的骆元波身上,是想都没想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带着妻子在东莞毛织厂做工,回家不多。
“当时我听老乡讲政府有政策,土地承包的前三年租金全免,就回来了。”骆元波回忆,2009年刚创业那会困难不少,“一没钱,二没技术”。
令骆元波欣喜的是,资金方面,由市人社局(当时为劳动局)做担保,骆元波得以向银行、政府贷款共计15万元,这为他减轻了不少压力;技术指导上,镇里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病情预报”,不同时节、不同天气发布不同的耕种指导,既节约了农户预防病虫害的成本,效果也不错。
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骆元波彻底“扎进”了田地里,天晴或下雨都牵动了他的心神。“大约是11年前,遇到了一场特别大的台风雨。”骆元波当时在收谷机上看着稻子倒下,那年的收成直接减少一半。
“说不难受那肯定是假的,不过农业种植难免有风险,再怎么也要坚持走下去。”这次事件让骆元波愈加注重风险规避,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生产。在稻谷品种上,他选择了口感好、生命力强的优质稻作为主要种植物,同时配合种植一些其他的经济作物。
与此同时,骆元波越来越重视通过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2014年农机部门有个‘百万工程’,购买一百万的农机设备能补贴30%。”那年骆元波购买了第一台烘干机,现已增长到了5台,一天可烘干并收袋稻谷60多吨。如今,骆元波的仓库里插秧机、翻耕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都逐渐齐备,这也让骆元波有了更大的蓝图:“我想是时候成立个公司了。”
公司化运营、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
相比最开始的直接下田干活,队伍规模逐渐壮大的骆元波每天多了一件大事——接人。早上5点半起床后,骆元波就驾驶着他的面包车到周围村庄去接村民干活,点对点一一送到地里,傍晚再将他们送回家,4年下来车子的里程表显示有20多万公里。
“为了公司能够顺利成立,我们派了专员指导有关程序的注册、各种手续的办理。”据了解,近年来郴州市政府努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华塘作为北湖区粮食生产大镇,平地多适合搞机械化生产。为此华塘镇副镇长龙腾表示:“我们不仅把水渠、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在政策上也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项目资金与补贴。骆元波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之中。”
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建议下,骆元波的大女儿骆雨与女婿江茂智放下了外地的民宿生意,帮助父亲成立了“湖南郴州谷稷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大城市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回了华塘镇,也走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
“我负责公司文书类的工作,茂智跟爸爸学农业技术。”骆雨表示,她想借公司规模把米种的再多些、品质变得更好些,“特别是销售这块,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生产,把自家米的品牌口碑做起来,利润能再高一些。”
如今,骆元波的公司规模已从合作社最初的5人扩展到50多人,种植产地从华塘镇三合村扩展到鲁塘镇、保和瑶族乡等地,每到农忙时节便可吸纳周边不少闲散劳动力。公司拥有12名专业农机驾驶操作员,能为当地农户提供带机上门服务,既售谷子又售服务。
大户带小户,共走致富新“稻”路
骆元波的农场办公室里摆放着形形色色许多奖章证书,在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骆元波不忘承担大户责任,每年年底他都会作为华塘镇种粮大户代表,积极参与市、区、镇组织的交流会。
“前两年疫情稻谷销路不好,谷价下跌,北湖区农业农村局开座谈会听取我们的意见,增加了惠农补贴。”骆元波很感谢政府对农户意见的倾听,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大家发展信心。
“粮食安全是大事,骆元波这样的生产专业户能够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把农户需求更为精准地传达给我们。另外,许多荒田、坏田也主要由骆元波这样的大户来承包并种植粮食。”龙腾表示。
骆元波的责任担当是郴州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一个缩影。“育秧对技术要求高,规模化、自动化集中培育的秧苗发芽率、成活率更好,我们的集中水稻育秧基地为乡亲们提供直接可用的秧苗。”骆雨介绍。
除了生产端,骆元波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农户提供了稻谷销售的便利。同村的王清华经营着60多亩的水稻田:“元波人不错,我的谷子收了就卖给他。”
忙收心不倦,抢种意方长。从小家到大家,从小梦到大梦,骆元波用土地书写了自己的故事。“这条‘稻’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尽自己的力量多搞些粮食”,这是骆元波的幸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