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动能足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
GDP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1.1和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产值、核算服务业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续8个月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长春新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上扬数据的背后,是长春新区实施“一区引领、三片支撑、十园联动”发展策略,构建“311X”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动能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以新质生产力释放经济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长春新区企业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研发的国产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这款新型无人机采用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多旋翼”气动布局,科研团队掌握了从驱动系统、传感器数据融合、飞控系统及算法等全技术链路,创新性地实现无人机在零下40℃、海拔5500米,以及在7级强风中正常起降飞行的多项无人机性能极限。
全球首创!就在长春新区长智光谷。像这样备受瞩目、让人倍感振奋的好消息时常从长春新区传来。
6月15日,41颗“吉林一号”自研小型卫星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将为我国卫星快速组网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在生物医药领域,长春新区作为省市乃至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最新公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第14位,连续三年攀升,位列东北地区首位。
……
值得一提的是,各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凭借“一招鲜”,成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力军。截至10月,长春新区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大关,达到1078家,占吉林省入库总数23.5%,远超2022年430家的入库总量。1078家入库企业主要聚集在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在科技企业跨越发展领域,长春新区交出抢眼答卷。
人才是第一资源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近年来,长春新区通过创载体、搭平台、强活动、优服务等举措,积极开展双选会、企业文化进校园、直播带岗等活动,利用长春新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向广大学子及青年人才抛出回乡就业创业的“橄榄枝”,每年吸引万余名各类人才“智汇新区”。
“我来自吉林,特别想回老家就业,很高兴有这样的途径了解家乡企业。我所学专业比较冷门,目前没有合适岗位,但工作人员已主动添加了我的联系方式,表示以后会为我提供持续性跟踪服务,为我推荐合适岗位。”长春新区引才的满满诚意让一名天津大学的吉林籍学生赞不绝口。而这只是长春新区千方百计揽人才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长春新区深入实施“长白慧谷”“慧谷引凤”等人才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人才创新港核心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引才、平台育才、人才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吸引吉人回乡、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作用,一直以来,长春新区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打造了一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骨干人才队伍,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长春新区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3年,长春新区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引进博士进站3人,为设站单位和在站博士后申请补助资金247.4万元。截至目前,长春新区引育人才总量达17万人,海归人才2000余人,外籍人才近千人,2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与20位院士达成合作协议,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数近7000人。
完善高含金量“政策包”、构建产才融合“强磁场”、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搭建人才双创“载体群”、优化乐业安居“生态圈”……眼下,长春新区正成为“千里马”竞相驰骋的热土。这里群英荟萃,共同书写长春新区创新发展的壮美画卷。
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4月,由吉林大学仿生学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创办的仿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长春洋格仿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开展仿生科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落位长春新区智能光谷产业园。
初夏5月,创新创业大赛在长春新区如火如荼展开,丰富多样的活动赛事,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标志着长春新区创业创新激情的节节攀升。
11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试验区名单,长春新区获批试验区,是吉林省唯一入选单位……
聚焦吉林创新型省份建设,长春新区勇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命。加快集聚创新平台资源。长春新区联合一院三所和高校,高标准谋划打造吉大仿生研究院和大科学装置、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氢能研究院“两室、两院”落位新区。
加快培育各类创新主体。长春新区全面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梯度培育计划和中小微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加速初创型企业孵化壮大、助推中小型企业提档升级、引导龙头型企业平台化发展。
……
目前,长春新区省级以上转移示范机构数量占全市45%,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占全省40%,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全省60%……一组组数据记录着长春新区创新力量的积蓄与成长,也为长春新区注入更多澎湃动力。
随着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吹响了振兴突破的冲锋号角,在新的起点上,长春新区将在更高坐标系中谋创新,推动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北湖未来科学城“南北两翼”同步发力,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引领新模式,逐步探索一条具有长春新区特色的创新之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