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圆 台州人“有名堂”
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又称“冬节”“亚岁”,俗语有云“冬至大如年”。台州人过冬至,大有名堂。
台州人过“四时八节”,过节又叫“做月节”,比如“做清明”“做七月半”等。每一个传统佳节都离不开美食,比如元宵吃糟羹,清明吃青团,端午吃乌饭麻糍……冬至也是“时年八节”之一,台州人“做冬至”,自然也离不开特色美食的加持。
台州人“做冬至”,各地风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特别讲究“仪式感”,必须在冬至日这一天,一家人整整齐齐,吃团圆饭;有的地方在冬至日的“前三后四”,七天之内任意一天都可以;有的地方则更有弹性,只要在除夕之前选一天“做冬至”,都作数。
无论选择哪一天,台州人“做冬至”的餐桌上,冬至圆都是绝对的主角。而在不同县(市、区),冬至圆的吃法略有差异,又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台州椒江、黄岩、路桥、临海等地,冬至圆有另一个名字,叫“擂圆”。
做擂圆,糯米粉、黄豆粉和红糖是必不可少的三种食材。黄豆炒熟磨成黄豆粉,加入红糖,还可根据喜好加入芝麻、桂花拌匀;糯米粉里加入温水,一边加水一边揉粉;等面团揉得光亮细滑,揪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实心圆,再稍稍压扁一些;揉好的糯米圆子用沸水煮熟,捞出放到拌好的红糖黄豆粉里滚拌一圈,使圆子均匀地沾满粉末。这一滚拌的动作,在台州方言中就叫“擂”,这便是“擂圆”名称的由来。
吃擂圆就得吃刚出锅的,趁着白嫩嫩的糯米圆子还热乎着,快速在盛放红糖黄豆粉的盘子里一“擂”,黄豆粉的清香直往鼻腔里钻,咬上一口,糯米的口感软糯细腻,红糖的甜味在嘴里弥漫开来,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
除了甜口的擂圆,台州人还喜欢吃咸香的咸圆。咸圆也是糯米粉做的,里面包着炒好的馅料,荤素搭配,可蒸可煮。滚烫的咸圆,咬开表皮,咸香扑鼻,馅料还带着一点汁水,别有一番滋味。
在台州温岭,冬至圆有好几种规格。比如,松门等地吃的咸圆,大如鸭蛋,顶端还有一个小尖角,也有人叫它“尖嘴汤圆”。做时需要先炒馅,将冬笋、香菇、萝卜、豆腐干、虾皮等切成细丁,配上新鲜的五花肉炒制。有经验的主妇往往不会把馅炒得太熟,因为还要再蒸,要保证馅料爽口。炒馅包入糯米粉圆,收口时捏出一个小尖角,再放入蒸笼蒸熟。而石塘等地有一种实心的冬至圆,个头小巧,用水焯熟之后再倒入油锅爆炒,等到糯米圆煎得微黄,倒入虾干、鸡蛋丝、肉丝、茭白丝、黄豆芽等,加入适量的料酒、盐等调味,做成炒咸圆。炒的时候,火要猛,油要足。不然,糯米圆容易粘连在一起。糯米圆外表焦黄硬脆,但内里是软糯的,和配菜一起送入口中,鲜香无比。
台州玉环有一种冬至圆,外表呈淡淡的黄色。这是因为这种圆的外皮,由番薯煮熟后压成泥混合生粉制成,是一种番薯粉圆。揉捏好的番薯粉圆,用大拇指按压出一个凹槽,然后把馅料填进去。馅料通常有白萝卜、香菇、豆腐、芹菜、猪肉等,一些海边人家还会在馅里加入几种晒干的海味,比如鳗鱼鲞等。填好馅料,收口,上锅蒸,不一会儿就香气扑鼻。蒸熟的番薯粉圆,外皮黄灿灿、晶莹剔透,一口咬下去,馅料口感丰富、香气四溢,各种好滋味都融于口中。
台州天台的冬至圆有两种,甜的做成团,煮熟后粘黄豆粉和芝麻;咸的做成包子状,里面有馅,通常蒸熟吃。除了冬至圆,饺饼筒也会在冬至这天,被端上天台人的餐桌。
台州三门的冬至圆也有甜咸之分。甜圆是实心的,外表滚上红糖粉和芝麻;咸吃就是炒糯米圆,有的家庭会加入弹涂鱼干、鲻鱼肉等海产品。三门人“做冬至”的饭桌上,往往还有麦焦和豆面,美味又顶饱。
在台州仙居和温岭,除了吃圆,为了祭拜祖先、追思先人,冬至还有“做八碗”的习俗。传统的八碗包含猪肉、笋干、豆芽、豆腐、芋头等家常菜,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鱼、虾、蟹等大菜、硬菜应有尽有,丰盛之至。
冬至日,团圆日,记得早点回家,吃一碗热腾腾的冬至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