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江苏多地重建小微湿地与人的关系 做好保护利用文章

发布时间:2024-02-03 14:53:00来源: 新华日报

  大江大河大湖是湿地,房前屋后的小河小溪和水塘,是我们身边的小微湿地。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江苏多地正在重建小微湿地与人的关系。

  常熟首提小微湿地

  在常熟市虞山镇沉海圩,河边鹭鸟低飞,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这片半人工半自然的乡村小微湿地,汇集了村落、河道、田间、养殖塘等湿地景观。“这里原来地势低洼,每年来大水就会全部被淹,很难走。建了湿地公园以后,我们经常到这里散步。”虞山镇福圩村村民钱小法开心地分享家附近的变化。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河网密布,湿地众多。在10多年前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时,起调面积为8公顷,数量多、分布广泛的小微湿地不在统计范围,但它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不可忽视。2014年起,常熟开始梳理全市面积小于8公顷的河流湖泊、长度小于5公里宽度小于10米的河流浅滩,探索小微湿地保护。

  2022年11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以常熟经验为蓝本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决议获得通过。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参与了该项决议起草。

  “常见的小微湿地可分为自然及人工两大类型。”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晖说,自然演变形成的有小湖泊、河湾、池塘、沟渠、坑塘、河浜、季节性水塘、碟形洼地、溪流等,人为活动形成的有农田中的低洼地、湿地污水处理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等。

  “小微湿地在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气候调节、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赵晖介绍,与同等面积的独立大型湿地相比,数量众多的小微湿地蒸散速率更高,水土接触面更大,气候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从而调蓄洪水,同时也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适宜的栖息地。

  小河小塘生态回归

  分布在宅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小微湿地,在各类开发活动中消失或减少,如今它们逐渐回归。“以前这里河道堵塞,为了保持水系清澈,去年全部被打通了。”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金星村苏小花说,整理河道时,为了保留农村的生态基底,河道没有全部硬化,河底还有一些沉水植物。

  苏州市湿地保护站站长冯育青介绍,苏州将小微湿地建设,与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建设,退耕还湿、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相结合。在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小微湿地,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1月30日,记者来到南京市江宁区西宁村乡村湿地,冬季水位下降,沟渠里露出枯黄的水草,雀鸟站在芦苇秆上觅食。“附近以前是窑厂,厂子关了,空地上长满杂草,湿地修整以后环境更美了,平时中午会带小朋友们到湿地公园里散散步,多和大自然接触。”在湿地附近幼儿园上班的西宁村村民刘欢说。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时,没有过多人为干预,基本保留了原有地形,把原来的干沟恢复成季节性干湿两用的沟渠,让水系连通。”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研究中心主任汪辉主持了西宁村小微湿地规划,设计时坚持生态优先,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

  去年,全省积极推进小微湿地、乡村湿地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小微湿地10余处,改善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今年1月,修订后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经审议通过。新增了小微湿地相关内容,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技术规范加强对小微湿地的保护,开展退化小微湿地修复工作,发挥小微湿地生态功能,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日前印发的《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也提出小微湿地建设目标,预计到2025年新增10处。

  湿地与人互生互荣

  与自然保护区等大型湿地不同,小微湿地往往与人们距离更近,难以切分,保护修复绕不开人的生产生活。

  “西宁村小微湿地附近就是村民活动中心,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还要考虑村民生活需要,设置了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汪辉说,在设计景观时主要使用本地植物种类,这样更接近原有自然群落,后期人工管理维护成本更低,此外,观景台等公共设施也与湿地弹性融合,原有竹林被保留,一条小路通向湿生植物深处的水塘边,水位上涨时亲水平台会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去后可以正常使用。

  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位于邵伯湖边,居住着不少上岸渔民,退捕退养后发展乡村旅游,邵伯湖畔的自然风景是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之一。然而鱼塘闲置多年后,植被开始退化。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说,去年初,沿湖村开始对村里水塘、沟渠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要保持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不破坏河、岸、埂,尽量用本地树种,周边树龄30多年的落羽杉都被保留下来,再适当补种菖蒲、菱角等水生植物。”

  在恢复植被多样性、加强小微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沿湖村还建设一条长约30米的栈道,新增6处景观台,预留一处空旷的露营草地,池塘四周路面拓宽铺设了青石板、漏水砖等,便于游客和村民休闲游玩。(王静 丁蔚文)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