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国家卓越工程师胡建华立足岗位、敢于担当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发布时间:2024-02-06 15:39:00来源: 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长沙2月5日电 (记者林洛頫)湘西矮寨大桥、岳阳洞庭湖大桥、佛山平胜大桥……这些桥梁背后都有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建华默默无闻的身影,他四十年始终躬耕桥梁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一线,桥梁贯穿了胡建华的整个职业生涯。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对81名个人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表彰他们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的杰出作用,由他们研发的一大批先进工程技术成果,正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此次“国家卓越工程师”湖南共有3人获表彰,胡建华就是该称号的获得者之一,由他首创3种新型桥梁结构,发明2类重要施工工艺,攻克3项关键技术瓶颈,成功推动了中国桥梁从跟随到引领的超越。

  复杂问题简单化

  出生于洞庭湖畔的胡建华从小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读书时一代桥梁宗师茅以升“天堑变通途”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让他萌生立志从事桥梁专业的想法,大学他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便进入桥梁设计领域开启了自己与桥梁的一段“缘分”。

  兴趣加天赋让胡建华的才华在桥梁设计领域得以施展。1993年,年仅27岁的他作为设计负责人主持广东湛江海湾大桥设计,看到大桥建设完成后,胡建华内心激动不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看到桥梁对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我就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

  1995年,胡建华来到家乡主持设计洞庭湖大桥,要在宽阔的大型湖泊上建桥,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参考国际上通常是采用大跨径斜拉桥,通过斜拉桥一跨跨越主河槽,由于桥梁主跨跨径大,导致工程造价高。

  “设计、建设桥梁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胡建华经过反复论证与测算,大胆提出“多塔斜拉桥”方案,认为若能够设置多个主跨,采用三塔方案跨越主河槽,则可以大大缩短主桥跨径,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2000年洞庭湖大桥通车,国内第一座多塔斜拉桥成功建成,他和他的团队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从此我国斜拉桥建设实现由两塔迈入多塔的进阶。此后在长江、海湾等大跨度地形中,多塔斜拉桥的建设如雨后春笋。

  2005年,顺应时代要求湘西矮寨大桥开始建设,大桥建设所在山谷地势险峻,需跨越的德夯大峡谷宽近1000米,桥面距离峡谷底部高度达355米,施工难度在国际建桥史上都十分罕见。

  要解决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架设的难题,并为同类型桥梁提供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施工方法,成为了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矮寨大桥总设计师的胡建华认为:“最简单的才是最经典、最永恒,我们要把问题剖析来解决。”

  为此,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轨索滑移法”架设新技术,解决了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架设的难题,为同类型桥梁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施工方法,为世界贡献了悬索桥施工的“第四种方法”。

  承担责任、敢于担当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交通建设者,顺应时代感召是工程师应有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我一直在思考,工程建设如何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何才能成为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路标?”

  翻开胡建华放在办公桌上的笔记本,2020年12月在北京参加中国首届工程哲学高端论坛时写下的心声让人深思,这是他作为一名桥梁设计者根据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思考,更记录了他对责任与担当的诠释。

  矮寨地势险峭,为了准确勘察出桥基选址,胡建华带领团队每天攀爬三四个小时找桥位,为的就是确保矮寨大桥的设计方案万无一失,当时他腰椎间盘突出仍坚持拄着拐杖上山,下山后因难受在帐篷里疼得睡不着。

  “德夯大峡谷建桥的两边,我和团队成员至少爬了十几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建华告诉记者:只有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去现场,才能真正感知实地情况,用脚步化成担当作为,肩负起项目交付给我的这份责任。

  经过多次、反复的勘察与讨论,胡建华与团队才首创了新的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桥梁结构体系,该方式既避免了山体上百万方的破坏性开挖,又使得桥梁结构如同自然生长于天际;如今的矮寨大桥早已不仅是一座桥,更是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崭新名片。

  站在矮寨大桥上向远眺望,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的悬索桥——能滩吊桥映入眼帘,它是由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父亲,湖南人周凤九先生于1937年主持建造。如今两座悬索桥遥相辉映,这让胡建华不由感慨:“前辈的激励与时代的感召,让我们充满奋斗与创新的激情。”

  看着自己设计的一座座桥梁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胡建华感慨之时写下心声:“我志为桥。卅载执着,矢志创新,求与自然之交融,与时代之辉映,与历史之传承,与文化之益彰,无惧艰辛,不改初衷。我愿为桥。一生坚守,孜孜以求,诚为国家之腾飞,为民生之便利,为行业之进步,为后学之成长,甘为桥基,跨越沟通。”

  创新发展做领路人

  港珠澳大桥、杨泗港大桥、佛山平胜大桥、湘西矮寨大桥、杭瑞洞庭大桥……一座座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背后都有胡建华参与设计或技术咨询,如今这些桥梁早已成为“中国创造”对外展示的名片。

  “经典工程从来都是某种历史的存在,比如长城、故宫、赵州桥等,已成为历史诗篇中一个音符。”胡建华认为: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能承载技术的精度、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尊重客观事实,一直是胡建华在桥梁设计工作中的准则,他对待技术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在他看来要将技术做到极致,跟上时代的旋律与节奏,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勇立潮头的目标。

  创新发展路上胡建华一直在不断前行,如今他把传承放在了首位,由他带领的团队正培育出一批桥梁设计的年轻人。四十年潜心立德树人,胡建华作为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已独立义务培养十多名硕士、博士。

  近年来,胡建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二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发表的论文、学术著作多次被权威期刊收录,与胡建华共事20年的团队成员刘海波说,“每个奖项如不是他全程负责一定不挂名。”

  胡建华在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担任副院长、书记的17年间,始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一位,他觉得工程建设需要去融合,要传承历史、承载文化和服务民生;在湖南交水建集团任总经理6年、湖南轨道交通集团任总经理2年,他慎独慎微,时刻谨记有权不任性。

  胡建华说:“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一直在国企工作,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我感恩于党,感恩于这个时代,所以我觉得无论做技术还是搞管理,都要修身为善,诚以待人心,心怀坦荡。”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