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以工代赈让转移农牧民端牢饭碗

发布时间:2024-02-21 16:08: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新春佳节,年味浓浓。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红红的灯笼挂满了街道,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看着自己挂好的一盏盏红灯笼,年近60岁的张侯文老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感触地说:“我们守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一天300元,工程完工,老板马上结算,钱直接打到我的卡里。”

  张侯文老人家住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是康巴什区转移进城的农民。近期他在城市街道亮化工程找了工作,半个月就收入了3000多元。

  今年,康巴什区已有400多名转移农牧民在春节亮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冰雪扫除等项目中务工,获得劳动报酬100多万元。2024年,该区预计年内转移农牧民就业超过1000人,以工代赈项目总额将超过2000万元。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于2004年启动建设,在20年的发展进程中,8000多名“原住民”(康巴什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们在转移进城“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受限于职业技能,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增收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康巴什区作为鄂尔多斯市唯一的“非资源型旗区”,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始终是各项民生工作的“重头戏”。但是限于无工业底子、城市建成期短等条件所限,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2023年3月,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施行,为康巴什区做好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就业,提供了政策遵循。

  针对这一群体,康巴什区创新思路,探索以党建引领的以工代赈方式,组织转移农牧民参与政府投资类项目,依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扶持转移农牧民劳务队发展,构建起了“党委领导、街社组织、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增收致富新模式,来实现党的领导和共同富裕“两手抓”“双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低收入群体谋出路,增加务工岗位,纾困解难,让他们增收致富。目前对康巴什区在建的15个涉及金额260万元的项目,实行以工代赈方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康巴什区康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帅介绍说。

  据了解,康巴什区将以工代赈促进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区级层面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创新设立了街道社区、区直部门、包联单位、转移农牧民劳务队等组成的“共同富裕社区党建联合体”,专门出台了以工代赈促进转移农牧民增收致富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要求,所有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优先吸纳在康巴什辖区居住、拥有承包土地和农牧民身份、因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加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来,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明确规定,承接业务的自办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就业比例不得低于雇用人数的50%。

  “以工代赈惠民生、得民心、聚民力,能够全面推广,受到群众称赞,我们以‘党建联合体’为轴心,整体谋划实施,在解决增收致富上下了硬功夫。”康巴什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侯猛说。

  稳就业、惠民生,是康巴什区为民办实事的有力实践。让项目所在地老百姓,能真切享受到以工代赈方式带来的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为让转移农牧民长远受益、持续增收,街道社区建立项目平台,通过“两库一表”即“项目库”“资源库”“落实进度表”进行监管,并设立“轮值书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接项目用工需求,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用工难”。现已梳理入库项目17个,总金额290万元,劳务费用超过60%。

  推行以工代赈过程中,康巴什区由党建联合体整合人社部门、项目实施单位等各方资源,举办“以工代赈共富讲堂”,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经营风险控制培训,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帮助转移农牧民学会一技之长,掌握致富技能。

  劳务经纪人杨海龙对记者说:“今年已承接康巴什区第三小学校附近清雪项目、双驹广场、太阳广场亮化项目,我们现在通过以工代赈接活,非常省心,不用自己费劲儿到处去揽项目,也不用到处追着人去要款,街道都帮我们对接好了。由于减去了中间利润抽成环节,转移农牧民平均工资提高30%左右。 ”

  冬歇变冬忙,工地变战场。冰雪场修建,热火朝天,春节亮化,加快推进。转移农民袁爱琴感触地说:“2013年,我就来到了康巴什,一直享受着政府每年6000元的补贴。为补贴家用,自己找活打零工,工作时有时无。现在好了,有了以工代赈好政策,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街道社区主动帮我们找活干,增加了收入,让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4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明确,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就业见习岗位3400个、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以上、健全“15分钟”就业便民服务圈……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康巴什区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有效助力稳就业保民生。不仅让群众有事儿做、有钱挣,还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闯出了新路,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记者 王玉琢)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