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四措并举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05 10:03:00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董志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李成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稳增长、惠民生、保就业、防风险、促改革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来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99.8%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多的税收、60%多的GDP、70%多的创新成果和80%多的就业。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瓶颈,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而且从业人数占比和民间固定投资占比也有下降趋势。相比之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表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和发展韧性。疫情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实现复工复产,2020年3月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8%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复工复产。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好其补链、固链、强链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且处在产业链核心位置,是转变经济结构和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重点,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首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构成了未来产业生态雏形,其自身增长能力已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另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够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中小企业转型提供借鉴,对整体产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进一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有助于发挥经济系统优化作用和整体带动效应,使全社会资源更有效配置,通过存量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新发展格局的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尤其是产业发展实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强,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补短板”“锻长板”,已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稳定器。在“补短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技术攻关,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在“锻长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能力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多样性中小企业组成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的基础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次格局更构成了有活力有韧性抗冲击的多样性经济生态,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微观支撑,也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奠定基石。

  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推进,企业和产业都将经历解构和重构过程。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业务专注单一,在创新上更灵活,也更具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新上市科技产品主要由小型创业公司提供,部分大企业的创新是收购小企业的结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相比大企业,因其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落地,且利益机制更加灵活多样,科研机构更愿意跟中小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处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需求更大能力更强,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障碍。

  第一,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体系,政策力度精度有待提升。从体制机制角度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从市场结构角度看,国内市场开放的老问题仍待解决,国内市场垄断的新问题也日益凸显,市场结构的新老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从配套服务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样面临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共性难题。

  第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足,重点领域研究有待加强。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常表现出成长乏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机制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协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导致我国在重点领域的研究难以突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的长期竞争力面临不确定性。

  第三,“数字鸿沟”带来转型动力能力不足,数字转型路径有待探索。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常面临“一转就死、不转等死”的难题,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具体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体现在企业数字化认知不足、技术基础较弱、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对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认识,也存在对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忧虑,在数字化转型上无从下手,“不愿转”和“不会转”问题突出。而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迈向数字化存在技术应用和业务适配上的短板。其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人才短板限制了数字化转型迈出“第一步”。

  第四,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同不足,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动当地创新发展的举措上存在误区,忽视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另外,科技创新共性问题重视不够,基础性和行业共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常面临“从头干”问题,创新发展基础平台搭建有待增强。创新生态体系的不完善也带来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持续成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问题,使得已认定企业在创新协作和产业配套方面存在不足。未来打通创新链各个环节,实现从科研到市场的多级跳,需要着力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保障。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也在创新,未来我国应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首先要树立创新生态观,转变持续至今的创新要素竞争思路,同时要转变管制型治理方式,以强化监管的治理方法替代过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其次,要发挥好人才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区也应因地制宜推进专项服务,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典型模式。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构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支持体系,激发地方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要注重基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一方面,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基础研究上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又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形成有助于培育“无用”基础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良好的体制机制,而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则是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力的前提。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处于关键“生态位”的企业和组织,增强创新生态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发挥其资源汇集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

  三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在软性制度环境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畅通企业的维权渠道,同时加强反垄断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保护,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组织创新资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础环境上,关键在于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要加强发展薄弱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平衡发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要素充分流动。通过软性和硬性双重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实力、发展有动力”的经济生态新格局。

  四要加速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增量培育,还要重视传统中小企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赋能推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助力传统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政府和行业组织应主动提供“外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业务向云端迁移,探索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中小企业也应着眼长期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提高数字化转型“内力”,短期可以先借助云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长期从数据价值入手对接数据服务商,通过数据赋能进行智能生产和科学决策,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内外合力”加速数字赋能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走向“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