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
作者: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工业是大国竞争的根基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看到,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能否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意义重大。不久前,《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聚焦制约工业经济畅通运行的能源供应、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保供、重点产业链畅通等卡点、堵点,以及需求收缩、成本上升、要素支撑不足、预期不稳等突出难点和问题,指明破解之道、给出应对之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认识历史使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新时代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是富国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基本上是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从国际上看,几次全球产业大转移催生了一批制造业中心,带动美国、日本等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从国内看,我国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奠定了我国强国之基、富国之路。当前,要积极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是创新的载体。制造业产业链长、可贸易属性高、蕴含的创新要素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排名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创新、应用研究和过程创新的快速发展。展望未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更加需要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幸福的保障。“无工不富”,工业不仅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也是富民的产业。推进工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产业、新需求、新就业岗位,改变国际分工地位,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持续提高了居民收入,就是重要的例证。
准确把握逻辑变化
这些年来,适应形势变化,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其中内嵌的特征和逻辑需要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把握。
从“规模扩张”到“专精特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主要采取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模式嵌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规模和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唯有不断强化产业基础领域创新突破,从“规模扩张”走向“专精特新”,树立产业基础领域竞争优势,加快从加工组装、中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跃迁,才能打破这种“分工锁定”,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从增长优先到重视安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全球产业链制造环节向成本最低、配套条件最好和最具规模经济的区域集中,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重要的制造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部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供应链安全因素给予高度关注,将相关产业迁回本土的意愿更加强烈,全球可能会出现产业链缩短和分散化、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要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产业链效率优势和安全优势的双重叠加,推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从粗放发展到绿色智能。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引领和创新,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均要求我国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新时代决定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也在发生变化,数据、碳排放、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等高级生产要素和强大国内市场在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实现新市场新模式和新增长点扩张、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明确机制优化目标
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尊重工业经济运行规律,也要把握工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变化,夯实工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对此,《实施方案》着眼长远和未来,立足“建制度、明标准、扩需求、促创新、优环境、强信心”,在完善和优化机制上下功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多部门高效协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机制保障。
一是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的循环畅通机制。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制定好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完善能耗双控有关政策,加强资源统筹调度,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保障工业发展合理用能。强化对重点行业运行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
二是完善市场需求激发和拓展机制。发挥重大项目投资的牵引带动作用,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确保投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加快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推动国际物流降本增效,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三是优化工业竞争力提升机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立质量追溯机制,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促进产业链协同高效运转,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确保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开展科创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加快装备、汽车等行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打造具有世界优势的头部企业。加快轻工、纺织等行业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稳住国际市场的同时,激发自主品牌消费热潮。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推动建设一批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四是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化政企互动机制,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政策制定事先评估和事后评价,强化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实干兴邦。落实好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助企纾困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用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融资担保成本,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此外,还要适时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等领域。
五是优化工业发展要素配置机制。科学确定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领域能耗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突出能效标准引领,严格能效约束,提高行业节能降碳水平。加大能耗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力度,建立动态提高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机制,完善能源核算、检验认证、评估、审计配套标准。紧密结合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融资期限,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落实产融合作推动工业发展专项政策。完善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努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