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延安的红薯

发布时间:2022-04-29 10:35: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方英文

  参观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红薯产业园,颇惊讶。种一亩红薯,能收入8000元!

  种一亩红薯收入8000元,这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新农村得知的。这是一个奇迹——遥想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耕种原始,产值可怜,粮贵如金,只好拓荒增地自力更生,便明白如今真是天翻地覆了。

  红薯、洋芋及玉米,属于粗粮,不大挑剔土地,营养当然不及小麦大米,但因产量高,遍种北国,在既往的岁月里,让亿万中国人得以活命。

  我说不爱吃红薯,前提是不大饿时。回忆起几十年前放学的路上,肚子咕咕叫,就觉得家里的灶房实在遥远,两腿发软怎么也走不动。忽见生产队的红薯地,四瞧无人,便溜进去管它长大没长大,刨一个出来,袖子一揩就塞进嘴里大嚼起来。而在上学途中,路过红薯地时偶尔也会挖一个备作干粮。进了教室,小刀切个断面,削圆,刻字,涂上红墨水,拓印于课本上。至于红薯粉条、油炸红薯丸,以及被大人装进竹篮悬挂于楼梁的红薯干,那都是百吃不厌的美味。

  主人精心准备了一桌红薯宴,让人大饱口福,也开了眼界。压根没想到红薯竟有如此多样、无限可能的炮制法:搓、揪、拧、拔,烹、煮、焖、煎……形状上一条条一块块有胖有瘦,一片片一坨坨有厚有薄。看颜色更是落霞收尽夜月起,杏花谢幕桃花开。至于味之美,难以用言辞呈现,有机会你自个去品鉴好了。

  吃着红薯宴,喝着甜蜜微酸的米酒,一句信天游酒歌响起:“一口口米酒一句句话,长江黄河起浪花……”这就是陕北人的调调,往昔的生活再苦焦,心胸始终阔大,天生有着家国情怀。

  望着满桌的红薯深加工,遗憾肚囊容积所限,碗碟皆有剩余,暴殄天物呢。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请来当年的邻居一同吃小米饭,吃罢拿开水涮碗喝下去。而过去的我们也是如此珍惜饭食,不同的是我们嫌涮碗麻烦,也顾不上风度与体面,伸出舌头一舔完事。

  我对主人说,毛主席说过,“红薯很好吃,我很爱吃”,可以集毛体字制作巨幅广告。大家都笑了。

  给我带来惊喜的不仅仅是红薯。参观了宝塔区大数据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不禁感慨科学技术的高效能。乡村的苹果园丰收在望,一排排窑洞整齐漂亮,细致的垃圾分类带来了洁净的环境。岸边垂柳拂面,蓝天白云下的一簇簇山花飞红摇白,让人心生喜悦。在我看来,看柳赏花的最好去处还是陕北,因为陕北高原有拙朴的黄土衬着,花朵柳枝便分外刺激视觉了。

  尤为惊喜的是,见到几位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年轻娃娃,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有博士生。要知道当年解放战争后期,要派大量有文化的干部南下接管政权,能识几百个字的都叫“知识分子”,被稀罕成宝贝,皆委以重任。而村部所在地,既能办公,也供村民举办活动,广场上是各种休闲设施,显然超过新中国成立时的县政府了。家家吃的住的,旧社会的大地主见了,怕是都羞得抬不起头呢。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