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助农 服务为农(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斗者正青春③)
上学的时候,我学的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几乎一年到头都“长”在地里。4月设计蹲点试验方案,5月开始水稻育秧、移栽、田间管理,11月收获之后整理试验数据……虽然因为经常下地,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我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推广农业技术,钻研生产难题,成了我的工作日常。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耕备耕面临不小挑战。为了让技术指导更快到达田间地头,我萌生了探索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线上培训和指导服务的想法。一间小屋、一台电脑、多个端口,农业科技“小课堂”应运而生。没想到,一上线就受到欢迎,许多种粮大户跟我们踊跃互动、热烈讨论。
新点子解决了新问题。在线上开展培训,大家通过手机就能学习,如果错过了直播,还能反复回看,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提升了不少。从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到细化各环节生产措施,两年多来,我们组织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的网络培训20多期,让农技推广工作搭上了网络快车。为了做好效果跟踪,我还组建起微信辅导群,分享各类农技知识,及时解答乡亲们的技术难题。
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确保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正因如此,我们对农业气象变化始终保持敏锐“嗅觉”。以冬小麦为例,长达8个月的生长期内,旱涝霜冻、雨雪雹风时有发生。哪个区域雨水多需防渍降湿,哪个月份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要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预防和补救等,我们都形成了解决方案。去年,全国多地遭遇罕见秋汛,小麦播期推迟,晚播弱苗比例高,田间管理难度加大。靠着平日的学习积累,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制作了分苗情、分环节、分区域的小麦促弱转壮技术系列挂图和方便携带的口袋书,第一时间分发到农技人员和农户手中,有效保障和提高了麦苗成活率。
科技助农,还要科技富农,助力好地打好粮、好粮卖好价。我和团队联系协调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等各方力量,促产销对接、建交流平台,全力推进优质麦产业化发展。在一场场产销对接会、一次次质量鉴评会上,多家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签订优质麦收购订单,年均促成成交量达上百万吨。不断延伸的优质麦产业链,让越来越多的乡亲尝到了甜头。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为年轻的农技员,继承好前辈们从村头到地头教技术的良好传统,我们正努力从地头走向市场,以技助农、服务为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勤奋务实,我们一定能帮助更多农民解决好生产难题,展现新时代青年农技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农艺师,本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