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我的三星堆丨三千年后 年轻的人们赋予三星堆文化全新的面貌

发布时间:2022-06-15 09:46:00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古老的文明走进现代,将如何存续、传播?年轻的川妹子遇上千年传承的铸造技艺,走在潮流前沿的设计师结识了来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的三星堆》带你看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群如何相逢、碰撞,用五花八门的方式,让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文明在当下,在我们的身边,继续精彩、绚丽。

  城市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这座城市的面貌。烟火气与上古文明水乳交融,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化渗透进当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行人过客都在传递着这座城市背后的古老文化,并将它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三星堆出土的众多人像,都是以纵目、巨耳的奇特形象出现。

  2021年4月,在三星堆遗址4号坑被发现的青铜人像,却将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

  经过清洗、修复后,这座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全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它的长发蜿蜒向上,屈膝跪坐,头部扭向右侧,更为奇特的是,它的面部雕刻栩栩如生,人们在它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古蜀王国劳动人民的写实面貌。

  这立刻就引起了90后姑娘贺枚阳的注意。

  2004年,贺枚阳跟着舅舅从成都搬迁到广汉,成立了这家三星堆青铜艺术坊。

  水泥瓦房,蜡质模具,还有常年高温的锅炉,最初,年轻的川妹子只将这座工坊里的一切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失蜡法铸造手工艺体验者贺枚阳:我觉得他太严肃了,他的氛围太沉重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不在他喜欢的范围内。

  但三星堆是有魔力的。常年观摩工匠师傅们烧腊、雕刻,日复一日地和陈列架上的器物相处,孤独感在放慢的岁月中被稀释,一种莫名的情感在悄悄酝酿。

  失蜡法铸造手工艺体验者贺枚阳:一种循序渐进的慢慢地侵蚀我生活的温暖。每天生活在那个环境,耐不住心里的那种蠢蠢欲动,我就想自己做。

  与古蜀人心灵相通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古老的手艺,还原出古老的器物。

  柔软的石蜡,成为精密纹饰最好的载体。细致而坚硬的刻刀行走其上,为最终的器物奠定下华美的外观。

  失蜡法铸造手工艺体验者贺枚阳:如果在摇蜡的环节,气泡特别多,就会出现蜡有些部分是空的,刀去轻轻修饰的时候一碰它就塌了。

  绵密的细沙,紧紧包裹住制好的蜡模。在上千度高温的炙烤下,石蜡完成它伟大的使命。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后,贺枚阳终于迎来了她的成功。青,并不是铜的颜色,那不过是岁月赋予的锈痕。崭新的铜器,便是像这样,如黄金般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失蜡法铸造手工艺体验者贺枚阳:古蜀先民称吉金,其实就是指金色,铜身绿袖铁身红袖,工匠他说你外面看到青色其实就是它的锈,其实它本来的颜色就是金色的。

  每个星期,贺枚阳的作坊都会迎接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参观、学习,领略古老技艺的魅力,并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远古文明的温度。

  触摸、探索、模仿、创造,古老的工艺以这种方式延续了千年,并将由每一个年轻的参与者接力传递下去。

  信息时代,数字网络就是文明传播最好的渠道。川剧,美食,棋牌室;不同于贺枚阳对古老工艺的探索与传承,文创设计师俸世雄用创意把三星堆带进了现代生活。

  文创设计师俸世雄:把我们的文物,把我们的文创,把它们数字化以后就会突破地域的限制,这样的话我们文创的天地会更宽、更广。

  在虚拟世界之外,俸世雄还曾以另一种方式让三星堆博物馆成功“出圈”。这套“青铜面具”冰激凌一经推出,就立刻引爆了整个景区。

  在文创设计师的创意下,陈列在玻璃橱窗背后的文物有了温度和生命力,从博物馆走进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在三星堆文创产品精彩“出圈”的背后,除了有设计师的努力,还有其他人在默默付出。用一句话来形容王泰瑞的职业,那就是“连接三星堆文物与文创设计师之间的桥梁”——她是一名三星堆博物馆的IP授权专员。

  王泰瑞负责将馆藏资源、文物数据和整体审美风格传达给文创人员,而设计师则将这些枯燥、古板的信息,转换成天马行空的创意。

  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IP授权专员王泰瑞:IP授权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一个文化价值能够很好地转换的渠道。

  为了展现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的特点,王泰瑞与俸世雄灵感碰撞,推出了一款以考古发掘现场为主题的文创积木。

  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IP授权专员王泰瑞:咱们的燕家院子,二号祭祀坑,考古大棚里的可移动展架,最后一个板块,是我们的实验方舱,都是采用的最新的考古技术。

  策划,创意,碰撞,协作,三星堆博物馆与文创设计师共同赋予一件件文创产品新奇、有趣的灵魂。

  三千多年前,这里,曾孕育盛世。三千多年后,文明,以各种形态存续。年轻的人们守望传统,也在赋予它全新的面貌;古老的文明融进现代,迸发出穿越千年岁月的热情。

  享受当下,感恩过去,畅想未来,在这样精彩的文明之下,认真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绚烂文明最好的传承者。

  (总台央视记者 刘鑫 田云华 雷飚 鲁念 梁治 浦轩 闵际元 李桐德 张玉阶 张亮 林寒青 程思思)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