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厦门人幸福的“三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2-08-31 09:47: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百姓身边看文明】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厦门,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的美,“内外兼修”,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文明。

  自2005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至今,厦门已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在“幸福的接力”中,每个厦门市民都看到了文明创建给厦门带来的变化——“人居环境大幅度改善”“公共服务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厦门人过上了好环境、好办事、好人居的幸福生活。

   好环境

  漫步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市民心头的骄傲。去年,厦门市以95.9分蝉联年度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福建省第一。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常在筼筜湖畔散步的刘文兴先生说,晚饭后漫步筼筜湖,迎面徐徐晚风,偶闻白鹭啼鸣,欣赏七彩霓虹的湖畔夜景,好不惬意。

  多年来,厦门重拳治污,高标准开展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系列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发布的《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公报》中显示,“污染防治成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全国排名并列第3。去年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项目还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厦门还通过“精耕细作”提升城市生活环境。

  近年来,厦门对街头闲置空间和城区边角地带等“微空间”进行艺术化、本地化、专业性、实用性改造,打造出一批城市居民人际交往、养心益智的街道交往空间、口袋公园。

  不久前,思明区深田社区内原先功能单一的4000多平方米街头小公园“凤凰园”变身“近邻小广场”,用环保材料铺设了慢行步道,搭建了彩虹桥形状的滑梯,添置了健身器材,成为附近老人、孩童的新乐园。在湖里区穆厝社入口,以385岁的古榕为主题,建成了一座“口袋公园”,每天吸引不少居民前来,春听鸟语夏听蝉鸣。

   好办事

  网约车司机洪志斌,坐在车里十几分钟就用“i厦门”App完成了运输证的年审。他向记者表示,以前运营车辆检测完还需前往窗口提交证件年审,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办理了,节省了不少时间,还可以多跑几单。

  近年来,厦门积极打通市场监管、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等部门涉及的跨部门、跨层级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堵点,并着力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深度应用电子印章、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电子加密等支撑技术,为“一网通办”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厦门58%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

  在厦门北站客运中枢,活跃着一支爱心交通志愿者。他们数载寒来暑往坚持为旅客提供志愿服务,搜寻走失老人、儿童,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灾情救援,协助车辆脱险等。

  志愿服务犹如一盏灯。截至去年底厦门注册志愿者达88万名。志愿者们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社会治理、爱心帮扶、洁净家园等领域播洒爱心,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他人,用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标刻城市文明新高度。

   好人居

  东渡三航社区门球场是厦门湖里区最早的门球场,距今已有近40年历史,早晨7点30分,在这块“崭新”的现代化球场内,几位老人正“打”得热火朝天。

  70多岁的朱凯霞说:“我在这里打了20多年球,以前,这块门球场都是沙土地,每次打球都尘土飞扬。碰到梅雨季节一连几天没法下场。后来,社区里来了一群左瞧瞧,右看看‘拿着记事本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球场铺上了人造草坪,边界线也重新划分。球场变新了,比赛也组织起来了。现在我们隔三岔五就进行备赛训练。”

  退休20多年的许秀文说:“社区老旧水电房被那群年轻人改成棋牌室,现在我早上打球,下午打牌,好不快活。”

  “现在车辆都停在划定车位,还增加了晾晒区,每天都能盖上‘香喷喷’的被子。”70多岁的周莲说。

  说起那群“左瞧瞧,右看看”的年轻人,社区内的老人纷纷夸赞。

  这群年轻人是公益“社区规划师”。近年来,在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努力对接下,这群社区规划师用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扎根社区,了解居民需求,协调多方力量,引导社区进行综合整治、建筑风貌整治、环境景观提升、公共空间微更新等社会补短板项目,推动社区人居环境的提升。

  家住思明区万寿路180号、年过六旬的欧三金腿脚不便,邻居们买菜时经常问她需要什么,有的甚至直接帮她买好带回;厦港街道鸿山社区好邻里为辖区内孩子们开展“四点半”课后思维辅导;熟悉法律知识、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党员干部、教师、律师、心理医生等老同志组成禾祥西社区“和事佬”团队,化解邻里纠纷……

  “远亲不如近邻”,爱心行动从关爱邻里做起。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近邻”文化,致力发动社区内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拉近邻里距离,探索出一条基层共建共治的道路。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