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江南望郡“金庐陵”

发布时间:2023-02-24 09:55: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秦初建县,汉末置郡,隋称吉州,元始名吉安,明清为府。古庐陵钟灵毓秀、交通便捷、商贾如云,物阜民丰,素有江南望郡“金庐陵”之称。

  “金庐陵”的“金”,指的是金黄色的稻谷,表示古庐陵物阜民丰。唐代文人皇甫湜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云:“自江而南,吉为富州。庐陵户余二万,有地三百余里,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散粒荆扬。”此外,古庐陵人才辈出,金榜题名中状元者不少,亦可称得上“金庐陵”。

  吉安,东西南三面环山,武夷山、南陵、罗霄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抵挡了东南沿海的强风暴雨和西面寒流的侵蚀。吉安北面与鄱阳湖平原相连,形成壮阔富饶的吉泰盆地,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自古就是林茂粮丰之地。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时任泰和县令的黄庭坚曾深入山区,考察民情,作诗10余首,留下了“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的千古佳句。

  粮食产量是衡量古代经济社会兴衰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北宋时朝廷官府的粮食主要靠江南提供,每年漕粮600万石左右,江西供粮120万石,其中吉州近50万石,约占全国1/12、江西的1/3。南宋偏安,吉州更是主要的产粮区,年供粮60万石以上,几近全国1/10。

  沟通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赣江,在吉安腹地穿行200公里,占千里赣江(水路)的近1/2。古庐陵盛产木材,又居赣江中游,境内江河多,故此地造船业十分兴盛。在宋代,这里是全国的造船工业基地,城南江边有规模宏大的官办造船厂,每年建造用于漕运粮食的大型官船500多艘,约占当时全国造船总量的1/6。史载,南唐保太三年五月,吉州铁铸的十字锚,长2尺,重650公斤,系战舰或木筏用。北宋天禧末年,江南及西北造船2916艘,其中吉州造525艘。南宋建炎二年,“全国造船2676艘,其中吉州造船898艘,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从此,这里舟楫穿行,千帆竞发,被誉为“咽喉荆广,唇齿淮浙”,成为连接湖南、湖北、广东、浙江等省的重地。

  水陆交通的便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宋时,庐陵乃全国32个重点城市之一,为江南的经济中枢,商业兴盛。明清之际,全国各地至少有24个商人会馆集聚吉安城中。南来北往的商贾,将这里的粮食、陶瓷、木材、水果、茶叶、夏布等各种产品通过“水陆联运”,或南下翻越大庾岭,入珠江水系,过南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或沿赣江水道北上经南昌、九江,又经鄱阳湖进入长江,入太平洋,销往世界各地。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被视为世界级珍品,或许就是从这条黄金水道漂洋过海的吧?

  北宋时,苏东坡从被流放的海南经赣州北归,游览庐陵古后河时感叹:“此地风光半苏州”。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写道:“饭毕,抵吉安郡。已过白鹭洲之西……是日雨丝丝不止,余人游城中,颇寥寂,出南门,见有大街濒江,直西属神冈山,十里阛闠,不减金阊也。”

  阛闠是为街市,金阊是指苏州的金门、阊门。苏东坡、徐霞客这两位文学大师,都认为庐陵赣江边的街市并不比苏州逊色多少,吉安的富庶繁华可见一斑。

  明代吉安安福县籍的大儒彭华,曾用“商贾负贩遍天下”,自豪地向朋友介绍家乡。

  历史的书页翻到20世纪。即使是到了羸弱的晚清年代,光绪年间《吉安府志》这样描述吉安发达的商业:“商贾交易聚西南二关两街,起南门,达南塔寺,铺舍稠密,烟火万家。”

  千里赣江奔流北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着江南望郡“金庐陵”美誉的吉安,正携千年雄风,乘着新时代的列车,奔向新征程。(郑少忠)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