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激起人才“活水” 助力乡村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游翀 范洪艳
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夹山头村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一间间充满艺术气息的石头房屋错落有致,音乐厅、民俗博物馆、茶艺社、木工坊等掩映在山林间。
从人迹罕至的山区贫困村,到游客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为夹山头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成长合伙人33人、基础合伙人近百人,研学拓展、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33个项目落地,集聚各类资金2.5亿元,带动930名村民就业。
为支持能人返乡创业,济宁市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采取创办企业、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个性化模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合作,为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提供助力。截至目前,济宁市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30家,招募合伙人591名,项目落地485个,吸纳就业2.3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
今年以来,山东瞄准企业家、农民工、技能人才等群体,总结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归雁工程”等项目经验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新型人才引进模式,让各类优秀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同时,山东创新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创设5大类30余种乡村公益岗,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今年以来,全省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0.97万人,安置上岗56.09万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山东人社部门锚定人才引育创新,积极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乡和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今年人社部门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选派800名教师、400名科技工作者、500名医务工作者、300名文化旅游工作者,赴基层一线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介绍。
此外,山东人社部门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称直评”三项职称制度,超过18万基层人才受益。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都叫我‘土专家’,这是对我的尊重、对我技术的认可。”自从被评为农民高级农艺师,东营市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佟福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的热情日益高涨。
佟福兴是山东省最早一批拥有职称的“新农人”代表,钻研食用菌育种三十三载,发展带动食用菌生产基地5个、种植户1000多户。
“山东深化乡村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把评价重点放在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省已有10096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
为精准育才,提升乡村人才技术技能,威海市在市、县、镇三级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培训农业技术、电商销售、乡村餐旅、特色面点等实用技能人才1.75万人。
“2022年,威海市举办农村电商直播培训12场,拉动威海市农村累计网络零售额30.23亿元,较上年增长71.1%,带火了‘乳山牡蛎’‘胶东花饽饽’‘威海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
近年来,山东在全省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办“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累计培训68万人次,选树好青年18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
据了解,山东将持续加强乡村人才引育创新,制定实施新一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措施,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智汇乡村、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上出新招、求突破,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走在前、开新局”,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1日 04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