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向乡野进发!送去文化、科技与健康

发布时间:2023-09-06 09:5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编者按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布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名单涵盖创新理论宣讲、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助农兴农、健康义诊服务、法治宣传教育等领域。他们中,有扎根基层的各领域工作者,有挥洒青春的学生实践团队,还有奉献余热的退休人员。他们躬身乡野,把文化盛宴“摆”进乡村院落,把科技知识带上田间地头,把健康守护送到百姓身边。本期邀请他们中的几位代表,讲述他们倾力服务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土言土语”说到群众心坎里

  讲述人:山东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宣讲员 韩思惠

  我今年80岁了,在理论宣讲路上走过了13个年头,宣讲了600多场次,见证了龙口理论宣讲队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得知我们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服务队入选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我深感荣幸与自豪。

  经历了十几年的宣讲,我深知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用“土言土语”,用小故事小案例把政策讲明白、把理论讲精彩。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一直有备课的习惯。68岁那年,为了宣讲,我开始学电脑,用手写板在电脑上写了90多万字的讲稿。

  有一次,我走进徐福街道唐家村做宣讲,听众全是老年人,我就从老年生活内容入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我编了一小段快板,大家的热情被点燃了,纷纷表示想学一段。

  我还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合在人生经验里讲给大家听,公园广场、田间地头、大槐树下都是我的宣讲台。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大家听了我的宣讲后,对党的政策更理解了。听到尽兴处,他们会激动地和我分享生活上的红火变化,感恩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

  如今在龙口,像我这样的宣讲员有1万多人。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的宣讲员大多来自基层一线,他们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齐心协力,把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响亮。

  村里处处都有“文体能手”

  讲述人:浙江温岭市文化馆馆长、乡村艺(体)校文体惠民工程负责人 张一彦

  要问温岭百姓喜不喜欢文化下乡,看看他们的脚步就知道。石塘镇渔民葛海青夫妇都加入了合唱团,时常在家里练习发声;在城西街道工作的新温岭人陈明报名参加“旗袍秀”,每次骑车半小时上课,风雨无阻;退休后的卢青青更忙了,街道课程“点单”一个接一个,她不是在文化礼堂,就是在去文化礼堂的路上……

  不过,最初“送文化”时并不是这个景象,精心策划的讲座、公益培训等都没能调动起群众的热情。2019年,我们策划了乡村艺(体)校项目,学什么内容,村民说了算。太极拳、国画、书法、当地特色越剧……渐渐地,课程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欢迎。

  考虑到村民们大多是“零基础”,我们统筹全市1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5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三级教学模式:市文化馆培育并挖掘镇街文化代表,镇街代表对接村里文化骨干,乡村文化骨干在文化礼堂组织团队常规学习训练。除了引进专业教师、建立师资库,我们还吸纳了一批学员和志愿者……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助于乡村艺(体)校的良性循环。每年春秋两季,去乡村艺(体)校上课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习惯。

  从看客到主角,从观望到投身,村民们陶冶情操、强健体魄、提高素养。自2020年开班以来,我们总共开展课程1816节,有4万多名学员参与其中。如今,村里处处都有“文体能手”。

  “行走的医院”送健康

  讲述人: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羊圈台子村卫生室村医 唐国友

  我家世代从医。我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也选择从医。20多年来,我一直做村医,风雨无阻地为周边群众看病。

  还记得以前,村卫生室条件很差,医疗器械只有“老三样”——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看病治疗多凭个人经验。这些年,随着国家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村卫生室的医疗质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这还得从县政府、卫健委和县总医院推动实施的“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项目说起。

  别看这助诊包很“迷你”,但它却“五脏俱全”。它可以监测心电图,测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尿常规,还能做B超等31项常规检查项目。全科医生助诊包落户村卫生室后,我们检查治疗更得心应手了。

  我们村有两所互助院,住着100多名老人,其中6位是失能卧床老人。我每次去为他们检查时,都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村里有位名叫齐学安的老人,因患冠心病需要常年服药。每次做完心电图后,他都把我送出家门很远,然后才慢慢踱步回去。看着他的背影,我深受触动。只要我们用心服务好人民群众,他们都会把我们牢牢记在心里。

  现在的吉木萨尔县,越来越多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看病治疗,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行走的医院”把医疗资源送到了基层,也把“行走的温暖”送到了村民心间。

  农户有需求 我就不退休

  讲述人: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李仁才

  1982年,我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毕业后,回到酉阳县农业局农技站工作,主要负责农作物的田间科学试验研究。退休后,我仍然坚持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研究。

  涂市镇的水稻耕地面积有1万余亩,是酉阳水稻主产区之一。2022年3月,我和农业专家们前往涂市镇调研。了解到涂市水稻栽种和管理比较落后,我们心里很着急。那时,酉阳正开展“科普进百村”行动,我们决定参与进来,向农户提供水稻种植技术服务,守好酉阳的重要粮仓。我先后深入涂市镇大杉、钟岭、地灵等村寨收集第一手资料,再开发相应的理论培训课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起初,稻农们对我的专业性心存怀疑,一时难以接受科学育秧观念。我尝试用农民的语言,在会议室、农户院坝、田间地头讲解水稻科学栽培技术,现场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部分农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按照我的技术讲解来种植水稻,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很快,越来越多的农户找我指导种植技术。

  我建起了水稻科普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分享培训资料,和稻农们交流。大家把水稻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拍成照片或视频发在群里,我一一进行解答和指导。我还打印了《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把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时间节点列成清单,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开展技术培训。

  2022年3月至9月,我先后开展了育秧、病虫害防治、防旱管理等20多场培训。参训农户基本没有受病虫害和严重干旱天气影响,水稻空秕率明显降低,最高亩产达750公斤,增产50%。前不久,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我又一次去涂市镇钟岭村、涂市村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惊喜地发现:今年的水稻又增产了。

  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才让自己“退休”。我想,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农户有需求,我就永不退休。

  用音乐点亮乡村儿童的心灯

  讲述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以心传馨”乡村振兴儿童美育教育项目负责人 王育霖

  我是大学音乐教授,也是“心与馨”志愿支教服务队指导老师,还是留守儿童心中的“孩子王”。6年来,我一直努力用音乐点亮学生的心灯。

  祁东县曾是湖南衡阳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留守儿童很多。该县官家嘴镇大源村启航学校共有留守儿童1361人,占学生总数近九成。2017年的一次采风,我认识了这群孩子。他们纯洁而渴望的眼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决定组建一个合唱团,自己当老师,用音乐帮助孩子们打开心扉。就这样,湖南第一个留守儿童合唱团成立了,首批招募了66名留守儿童。我们团队也开始了每周末风雨无阻的支教之路。

  合唱团的成立,为孩子们原本单调的童年增添了无限色彩。从第一堂合唱课上的鸦雀无声,到主动向老师提出想唱的歌名,音乐成了我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最好语言。在音乐的滋养中,孩子们实现了由自卑到自信、由孤僻到阳光的精彩蝶变。“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歌唱家,让更多人听到我的歌声”“我想一直唱歌、一直读书”……一个个梦想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发芽。

  音乐为孩子们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打开了一扇张望世界的窗——受邀登上长沙梅溪湖大剧院舞台,在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中献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湖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成效;登上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舞台,献唱《明天会更好》……

  近年来,我们团队支教的足迹越来越远,遍布云南、新疆等10多个省份,跨越了大半个中国。2022年2月21日,在我的积极推动下,“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童声颂党恩 湘吐一家亲”主题活动在湖南衡阳举行。20名来自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阿曼夏学校“红石榴”合唱团的孩子,与祁东县启航学校、石鼓区人民路小学的孩子同台放歌。两个月后,两地儿童合唱汇报音乐会在湖南音乐厅举行。“红石榴”合唱团的努尔扎提·吐尔逊说:“如果歌声有颜色,那一定是绿色,就像藤上爬满的葡萄,饱满香甜,浸润心田。”苏曼耶·夏木西丁说:“如果歌声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就像枝头怒放的石榴花,鲜艳热烈,充满希望。”我和新疆的孩子们约定了再次相见的日子,也给自己制定了援疆的目标——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铺路石,用音乐架起“文化润疆”的桥梁。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会义无反顾沿着“以心传馨”乡村振兴儿童美育教育之路走下去,让美育之花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绽放。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赵秋丽、冯帆、陆健、刘习、李慧、赵明昊、张国圣、李宏、禹爱华、赵嘉伟、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爱丽、喻琳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 07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