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且看青砖黛瓦融入市井长巷

发布时间:2023-10-31 10:1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青街曲巷、小桥流水。金秋时节,漫步在姑苏古城,俯仰皆江南。很难想象,这里依旧保持着春秋时期的基本规制。入口处,复刻的南宋《平江图》石碑竟仍可当作今日游客的游览图。历经2500余年苍茫岁月,古城岿然。这是世界城镇建设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悠长的生动注脚。

  10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上,来自全国90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及相关专家齐聚苏州,展示、交流、探讨古建筑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经验与成效。

  古城如何合理修复?保护传承怎样活化利用?历史文脉如何融入时代生活?且看青砖黛瓦间,一幅幅古城新韵图景。

  在历史纹理中镌刻乡愁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修葺一新的顾家花园13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这座典型的民国洋楼中西合璧、内敛端庄,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苏肇冰的旧居。但过去因长期空置破损严重,部分砖瓦已松散酥化。2021年,为最大限度复原建筑风貌,苏州市姑苏区以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对老宅进行了整修改造。一场持续两年的“微创手术”最终让建筑修旧如旧,恢复历史纹路。

  “要保护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现场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的倡议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共鸣。

  大会细数了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丰厚家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6.35万处,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

  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姑苏古城,到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福州古厝,再到沿窑成市、青花白釉的瓷都景德镇……大会现场,苏州、北京、福州、扬州、青岛、景德镇等地古城分享了各自的保护经验。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特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骄傲,在工业化浪潮带来“千城一面”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思考古城承载的历史与担当,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自信,在一砖一瓦间漫溢。

  在烟火升腾处活化利用

  夜幕降临,扬州的明清古城里,灯火璀璨、人流熙攘。蔷薇花墙、风动长廊、浪漫路牌……诗词里的“扬州慢”,搭上现代的“文艺范”,让古城别具风味。国庆假期,一场场集游、购、赏、演等多元体验的文化妙游吸引了400余万游客,扬州升腾的烟火气氤氲着浓浓的幸福味。

  “如果说修缮是古城保护的基础,那么利用才是古城新生的关键。”现场会期间,扬州市市长潘国强分享了当地“整体性保护、活态化更新、内涵式复兴”的保护思路。近年来,扬州以文火之功精心孕育历史街区的“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在修用并举、活态传承间,延续着古城的人文要素,激荡着时代的生活气息。

  会上,专家学者有一个共识,即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合理布局文化、生活、商业和公共四大空间,是古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看来,自带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生活环境的古城区具有独特的发展禀赋。“活化”这些沉睡的遗产,关键在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古城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和一两个主体很难推进。不久前,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正式上线。当地率先将国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在线发布,以公开招租、转让等形式招引伙伴,充分激活古宅利用思路。公益空间、文化展示、特色酒店……市场加持下,古宅迸射出无限生机。

  打开思路,活力不断奔涌。近年来,苏州持续推动古城“文化+产业+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创意和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现已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18家,入驻企业近千家。

  在时代气韵里激荡文明

  千年姑苏城,风雅桃花坞。10月26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主办的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这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文化片区展开。

  博览会现场,原本面部残损的龙门石窟“最美观音”,因3D建模得以再现;依托三星堆出土文物开发的文创让观众爱不释手;上海孔庙大成殿上的屋脊兽“麒麟”,在激光打印中重生……一场场古代与现代、人文与科学的碰撞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最新成就,也折射出由古建遗产延伸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博览会上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苏州历史城区范围达到了世界少有的19.2平方公里。”苏州市市长吴庆文介绍,自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全方位梳理整合古城各级各类规划以及重要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信息,提出古城整体发展模式,形成“整体保护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的“一张蓝图”。此举不单铸就了一座实力雄厚的经济之城、创新之城,同时守住了一座古今辉映的历史之城、文化之城。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也迎来了新机遇。三年前,一个名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项目在苏州姑苏区全面展开。街坊、房屋、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工程中得到体检建档。同时,一座“孪生古城”正在数字技术下加速形成。

  古城为媒,中国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经验。走进一座座古城,青砖黛瓦与灯火霓虹交相辉映,共同织造出独属于中国城市的“双面绣”。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31日 09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