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非遗融入美好生活的奏鸣
听,非遗融入美好生活的奏鸣
——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侧记
激昂的马头琴演绎着万马奔腾的豪情,轻快的长鼓敲打出欢乐祥和的节拍……隔着南湖,热闹的旋律就已经伴随着冬风吹至耳畔,引得游人不由加快脚步,向那灯光璀璨处奔赴一场非遗之约。
“来的时候还担心找不到位置,结果听着声儿就过来了。”来自山东的游客余女士分享着感受。据统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610个子项中,音乐类(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在内)的非遗项目就占三成。可以说,音乐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的“金招牌”。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正是以音乐为“弦”,弹奏出非遗融入美好生活的华章。
本届嘉年华在华丽的大舞台外,设置了几方精巧的小舞台。连续3天,每天两场,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和非遗传承人在小舞台上共同演绎京剧、川剧、抖空竹、口技、京跤等绝活,台下观众连连鼓掌叫好。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升级,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强,不同主题的惠民演出辐射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的高质量展演丰富和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本届嘉年华以更具趣味性与体验感的非遗演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传播,惠及千家万户。
“舞台上展示的这些曲艺类、杂技类非遗技艺原本就生于街头、长于街头,现在又回到街头,对于表演者、观众都是一种追寻和触动。”资深媒体人马先生表示。
在嘉年华的非遗市集上,没有什么比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美食更能熨帖脏腑。来自陕西榆林的非遗项目绥德羊肉面店中排起长龙。一碗鲜香的热汤面下肚,让人顿觉暖意融融。“我们为了这次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专程从老家带了大锅灶,来保证锅具不受天气影响快速加热,从而让前来逛集的游客能够品尝到地道的陕北羊肉汤。”绥德羊肉面传承人雷国辉说。
陕北的羊肉面、江西赣南客家的擂茶、浙江温州的米塑、山东德州的扒鸡、四川成都的糖画、广西瑶族的油茶,天南海北的美食搅动味蕾;河南孟津的剪纸、山东潍坊的风筝、内蒙古科尔沁的皮雕画,五湖四海的手工艺让人大饱眼福,配合着舞台传来的民族音乐,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亲自看到、听到、触摸到,与隔着屏幕了解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一天逛下来我的自豪感倍增,更深刻地感知到传统文化对当下和未来是多么重要。”游客陈先生说。
“推动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融入当代是我们传承人和活动主办方共同的驱动力。”潍坊风筝传承人杨红卫为游客介绍着店内每种风筝形制寓藏的民俗故事。在杨红卫的巧思设计下,风筝不仅可以天上飞,还能桌上摆、墙上挂,甚至穿上身。“老手艺是我们绝对不会丢的宝藏,同时我们通过非遗文创产品,为消费者日常生活增添更多幸福感。”杨红卫认为,通过文创吸引关注度,既是对非遗传承的反哺,又是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一把钥匙。
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另一把钥匙是旅游。嘉年华的举办场地搭建在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降区,如今,景区内碧波荡漾,草木成荫,成为唐山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今天,嘉年华搭建的非遗舞台成为景区流动活态的“新景观”,游客相约“打卡”,非遗与旅游的“互促”在活动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铛啷啷”,锣鼓声响起,小舞台上新一场演出开始了,非遗融入美好生活的奏鸣也随着锣鼓声愈发响亮。(本报记者 王添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