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链条支撑专利高效转化
作者:毛昊(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专项部署。其中,《方案》重点强调完善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的服务链条,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知识产权服务是推动专利高质量创造和高效益运用的重要支撑,为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完整的市场服务链条涵盖专利代理、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运营服务等多种服务类型,能够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专利申请注册、授权确权、运营管理、争议解决等方面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服务支撑。高质量打造专利服务链条就是要树立以促进专利产业化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加速专利转化运用效益与价值实现。
为更好形成支撑专利高效益转化运用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益转化运用服务目标,《方案》从“提供集成化运用解决方案”“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家型人才”“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数据服务信息供给”“开展服务精准对接”“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升级”等角度提出了务实性的工作举措。
第一,为专利高效转化运用过程中的创新主体提供集成化专利转化运用解决方案。系统性专利转化运用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集成”:一要为市场高价值专利布局、创新成果保护、市场运用收益打牢专利确权基础,打造以专利代理机构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支持代理机构拓展业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标准,打造综合性服务品牌。二要增强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诉讼、维权、合规、公证、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能力,充分满足创新主体专利转化的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三要强化运营服务,鼓励相关服务机构加大促进专利的许可转让、交易流转,加快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推进专利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信托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创新,建立集管理、投资、转移转化为一体的专利运营服务机构。四要拓展专利转移转化的基础信息服务,强化生物医药、信息通信、软件开发、绿色技术等前沿高科技领域高端专利转化咨询服务发展。五要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和数字技术,拓展服务模式、细化服务分工,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专利转化服务。
第二,支撑培育一批专业性强、信用良好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家型人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竞争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制度、丰富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手段、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能力、完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服务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专家型人才方面,要从人才发展环境、高端人才引进、人才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人才激励与职业保障、学科基础与人才培养等环节出发,注重加强专利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转化运用中介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服务的专家型人才储备,促进专利转化运用。
第三,加大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供给,鼓励开发好使管用的信息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数据资源供给力度,丰富信息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支持市场化数据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边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构建有为政府保基础、有效市场促高端的发展格局。
第四,重点面向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开展转化运用服务精准对接活动。要建立一套面向国家重点区域、重大产业和战略科技力量的专利转化精准服务体系。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推动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与国家重大产业及战略科技力量精准定位,根据不同主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强化促进专利技术转化的统筹合作机制构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之间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工程前期制定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策略,做好专利和商业秘密、核心专利与海外专利的统筹布局服务,探索开展全流程、嵌入式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
第五,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优化升级,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各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汇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资源,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叠加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扩大知识产权贸易。引导知识产权服务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发展,打造知识产权服务集群品牌。面向现代化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瓶颈,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融入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激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意识,释放知识产权服务业创造并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潜能。面向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型骨干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以更具活力的综合服务助力专利转化、保障科技安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韧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提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