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心智、全面素养

发布时间:2024-01-02 10:05: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江苏崇文重教的文化土壤,培育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教学流派。改革开放至今,江苏的基础教育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江苏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一是以文育人。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指出:“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江苏教育历来注重尊重和关爱学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陶冶、心智训练和理想人格塑造。例如,初等教育专家斯霞的“童心母爱”思想,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最终目的,营造充满大爱的精神氛围,使儿童在温暖的情感教育中得到身心健康和人格的长远发展。这种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心智和全面素养为旨归,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是情境教学。江苏特色语文教学善于通过创设语境、设定语文教学任务,有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例如,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是新时期江苏语文教育界的范例,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随着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江苏语文界形成强大的情境教学团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情境教育学科体系。情境建构的路径、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实施都在不断创新。情境教学的对象,逐渐由小学延伸到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甚至从语文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

  三是博观约取。江苏名师功底扎实,且善于化繁为简,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原则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提出的“本色语文”理论,呼吁语文教学回归本原、本真、本位,按照语文本身的规律实施教学;江苏省苏州市程开甲小学薛法根提出的“组块教学”,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综合性、立体化、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主张的“体悟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与领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江苏名师的长期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注重内涵提升,讲究方法策略。

  综合来看,“以文育人”保证了“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情境教学”树立了江苏特色语文教学的鲜明旗帜,“博观约取”则造就了江苏特色语文教学厚实而灵动、简约而精致的风格。语文课程注重时代性,教学流派的发展必须有因有革。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次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2022年新课标”)。在此背景下,江苏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寻求更科学合理、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是新课标理念下具有江苏特色的语文教学改革。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大单元”教学设计等问题,江苏语文界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与展示,教学资源日益充实,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例如,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陆志平围绕“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为以学生素养为本的语文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曹勇军提倡“真实阅读”,提出了阅读创新策略。江苏语文名师以动态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理性分析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开了局面。

  二是“双减”政策下的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从表层看,“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深层看,“双减”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历史角度看,江苏教育讲人文、重规律、求质量的一贯理念,与“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高度契合。在语文课堂内,更注重任务为中心、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之外,注重改进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质量,并不断丰富课后延时阶段的活动。例如,小学的绘本阅读、故事表演、影视赏析,中学的剧社、文学社、经典诵读、作品研讨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力、运用力和创造力。

  三是深度挖掘江苏地区语文课程特色资源。2022年新课标指出:“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江苏人杰地灵,蕴藏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文化遗产类的有昆曲、古琴、苏绣、紫砂陶等,自然风光类的有玄武湖、瘦西湖、鼋头渚等,文物古迹类的有明故宫、江南贡院、汉兵马俑博物馆等,革命传统类的有周恩来故居、沙家浜等。江苏各地区正在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引领学生诵读名胜古迹中的碑刻、题咏,寻找山川景物间的文学灵感,品味古韵今风中的闲情雅致,感受红色历程中的爱国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是在保持省域共性的前提下,追求和而不同的区域风格。江苏的水土孕育了特有的教育文化,形成了趋于一致的教育理念与品质;同时,这种教育文化又在江苏省内不同地区开花结果,渐渐形成了多样气质。苏锡常地区的环太湖生态,涵养了当地温婉细腻的格调,其教学风格偏于诗意、灵动;江淮地区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刚柔并济的风格,其教学风格偏于理性、机智;徐州一带的汉风遗响,铸就了质朴雄浑的气魄,其教学风格偏于清峻、刚健。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之路上,各地区仍应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同源而异流,彰显各具风采的语文教学特色。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2日 14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