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蜀地与酒的不解之缘——由歌舞剧《醉锦图》说开来

发布时间:2024-01-05 10:07: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古趣今谈】

  作者:万建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精美的织锦图案,幻化为水井街的画面,古朴淡雅,人们仿佛回到了六百余年前……这是新创歌舞剧《醉锦图》中的一幕,将蜀地悠久的酒文化转化为视觉和听觉语言,让人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

  《礼记》云:“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可见,早在先秦时期,酒就与乐、礼一起,被赋予教化的意义。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文学与酒有着不解的因缘。有学者统计了几位唐代大诗人诗歌中“酒”字出现的比例,结果发现,李白诗歌中出现“酒”字的占百分之十七,杜甫则更胜一筹,诗歌中出现“酒”字的占百分之二十一,而生活于中晚唐时期的白居易更是后来居上,在留存下来的近三千首诗歌中,出现“酒”字的有九百多首,占了近三分之一。还有人统计,《红楼梦》中写到饮酒场面的有六十多处,而且宴饮名目繁多,有祝寿酒、庆生酒、祭奠酒、接风酒、践行酒、赏月酒、赏花酒、吟诗酒等,不一而足。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欢聚分别,还是婚丧嫁娶,餐桌上往往离不开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是喜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是浇愁解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怀乡和惜别……

  蜀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是著名的粮食产地,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三千年前的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其中,酒杯、酒壶、酒樽、觚等酒器琳琅满目。

  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甚至在蜀地干起了当街卖酒的营生。成都周边有不少东汉墓室画像砖,体现了酿酒的主题。

  到了唐代,唐明皇和李白都在蜀地留下了与酒有关的故事。宋代,“把酒问青天”的大诗人苏轼,更是从蜀地走向全国。

  1999年,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的水井街酒坊遗址(现水井坊博物馆),考古学家鉴定发现了三座“晾堂”,即用于制酒拌料、配料、前期发酵等工序的场地,分别建于近现代、清代和明代,还发掘出酒窖、灶坑、蒸馏器基座等酿酒设备,出土数百件陶瓷酒具等。随后,水井街酒坊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年度),以及首个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酒坊遗址(2001年)。2008年,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也让水井坊成为国内少有的“双国保”拥有者。如今,水井坊博物馆系统性保存了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水井街酒坊遗迹原貌。

  以水井街酒坊为背景的歌舞剧《醉锦图》,通过歌舞、弹唱、朗诵、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蜀地酒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该剧已在央视一套等媒体播出。

  《醉锦图》从六百余年前的蜀地街道酒肆场景开始,将考古发现的水井街酒坊与巧夺天工的蜀锦织造联系起来。舞台上,与蜀地酒文化有关的诗词纷至沓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陆游),“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陆游),“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

  《醉锦图》借李白、苏轼和王阳明三位先贤之口,表达出创作意图:“将人间百态的缩影绘成一幅中国美学的绝妙图卷,呈现一个充满美学的人生。于其中看到闪耀的人文智慧,追求极致的匠心”“令人陶醉的可不只是美酒,还有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情感”“故事悲欢,岁月不移,情浓如酒,正是这些人情至美的瞬间,构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好”……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16版)

(责编: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