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宗师“朋友圈” 感受中华文脉(文化只眼)
康 震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有人敬佩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有人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也有人偏爱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最近,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里,我又与偶像苏东坡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可谓快哉!这档节目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探访团的精心探访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苏东坡形象。在我看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实属大众走近唐宋八大家、了解宗师的绝佳窗口。
文化节目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激发观众的“文心”,让观众被代入、去共情。在这一点上,《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作出了一些创新探索。
一是立意高远,以经典之美和文化之美来润泽我们的心灵。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负盛名的文学符号之一。以苏东坡为例,他的名言名篇千古流传,文字背后是他宁静淡泊、浪漫自由的可贵品质。他是我们心中的文化英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我们崇拜苏东坡、共情苏东坡,是因为我们认同他的态度和品格,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个个震烁古今的历史人物,从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变成近在咫尺的“身边榜样”,让每位观众得以领略宗师博大深邃的精神境界,汲取营养,涵养道德。
二是创新表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探访个体到洞察时代。唐宋八大家代表着唐宋文化的繁盛,节目以文物、名句切入,展现宗师人生的重要节点,为“穿越”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时机。在苏轼篇里,我作为探访团的一员,循着苏轼的生平,先从苏辙、文同、王闰之、秦观等“亲友团”入手,逐渐接近本尊,甚至成为他“朋友圈”的一员,和他交流谈心。在徐州府,我们还跟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中秋夜,月下畅饮。扯酒旗、游苏堤、玩“神智体”诗……互动感十足的有趣桥段,让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宋代的底蕴风华。北宋文学群星的大聚会令人心驰神往,“西园雅集”名场面的再现,展现了中华文脉的磅礴宽广。
三是技术赋能,用大片质感呈现名篇意境,带来视听震撼。诗词中的意境大多“妙处难与君说”,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XR与C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延伸内容表达的边界,让观众在文化需求及感官体验上得到双重满足。苏轼篇里,苏轼与杨世昌月夜泛舟赤壁的一场戏份尤为惊艳,节目画面在光影流动间勾勒出世易时移、时空转换之瞬息万变,将《赤壁赋》中所体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搬上荧屏,让人感同身受。
一篇诗文,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宗师作品、朋友圈切入,带观众感受古今共振。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更寻觅到契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宝藏,在不断挖掘其精髓的同时,需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从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方面,《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