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旅游让美景可遇可求
发布观景信息、预警天气变化;指导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帮助地方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气象+”旅游让美景可遇可求
阅读提示
在户外与美景相遇,需要与天气打交道。气象服务在露营游、康养游、乡村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发布观景信息、预警天气变化、指导选择旅游目的地等,还能帮助地方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市场回暖后,以研学、康养、冰雪、夜间游等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天气气候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气象部门更是发布多个政策,明确要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以及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市场与政策双重驱动下,“气象+”旅游能否成为新风口,值得关注。
打造“安全感满满”的露营体验
搭一顶帐篷,铺一桌美食,坐在休闲椅上聊聊天……近两年,户外露营成为旅游中的热门体验项目。露营火热自不待言,在户外与美景相遇,就必须和天气打交道。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旅游气象服务首席专家王秀荣指出,当地的气温、降水、湿度、风速、光照等信息和气候季节变化特征,都会影响露营舒适度,以及露营地自然景观的美观度。
观星,是夜晚露营的热门项目。在晴好天气年均约300天、光污染等级低至3~4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优势被发挥到极致。宁夏也在全国率先打出“星星的故乡”文旅品牌,推动“星星酒店”等产业快速发展,最佳观星景区的游客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在观星游爆火的背后,宁夏气象部门开展了观星气象指数研究,确定云量、光污染、大气视宁度、能见度、人体舒适度等影响观星的要素,建立了个性化、亲民化的适宜度等级服务用语库,编制了国内首个观星气候适宜度评估报告,推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最佳观星景区榜单。
“气象服务能让更多人提前有效获知观星信息,地方也能凭借星空这一免费却又最宝贵的资源吸引流量。”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主任纳丽提示,在打造旅游气候资源特色品牌的同时,旅游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萍乡武功山景区是全国驴友露营的首选地,以高山露营体验式旅游为主要特色。“对于山岳型景区来说,天气事关安全生产和旅游体验,是景区运营的重点关注因素之一。”江西武功山户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茜说。
吴茜介绍,景区近年来和当地气象部门合作,设置了气象监测、负氧离子监测等设备,并设立安全应急部门联系专线,及时关注山区天气变化,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恶劣天气预警信息。游客还能通过景区线上预订平台,查询景区实时天气,灵活调整出行计划和行李装备,获得“安全感满满”的旅游体验。
跟着天气康养游
“候鸟老人”是形容临近冬季去海南等地过冬,到了春夏季节又回到北方避暑的老年人,如候鸟一般季节性迁徙。康养需求是驱动老人流动迁徙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气候环境,对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皮肤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康复起作用的同时,也有助于调适心理。”王秀荣介绍,气候康养的价值主要分为预防、保健以及治疗三方面,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候鸟”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栖息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跟着天气走。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创建了一批批“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生态品牌,筛选出气候舒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配套设施和服务完善,以及适宜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的区域,为公众挑选适合自己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
类似的康养品牌,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铺开——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打造全国首个“气候康养示范基地”;全国首个“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成为陕西省商洛市的金字招牌……
“气象条件是医养资源开发的重要催化剂。”健康气象服务研究基地联合主任、磐安县气象局局长刘学华介绍,在开展全国首个气象医养志愿者活动前,气象部门编制了全省首份《气候康养报告》,为“气象+医养”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因“天”制宜转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表示,当前,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62%的旅游用户去乡村旅游3~4天。乡村旅游首先依仗的,就是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当地自然风光,将资源转化成项目吸引游客,通过“三票(门票、饭票、住宿票)”获取收益。但要想让自家村子从万千乡村中脱颖而出,更需因“天”制宜。
原来可遇不可求的“蓝眼泪”,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的蓝眼泪景观服务预报下,变得有迹可循。平潭北港因此获评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民宿年收入平均超3000万元。
独特景观带动了更多产业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世斌举例,“一艘船10个人,每人150元船费,出去看一次‘蓝眼泪’15分钟,相当于15分钟就有1500元的收入,旺季时渔民一晚能增加多少收入?”经济效益一目了然。随着“蓝眼泪”景观服务预报吸引来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当地旅游总收入达63.49亿元。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吴普表示,在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气象旅游服务下沉到乡村,有助于新发掘一些旅游目的地,也有助于游客提前做好出行规划,还能帮助乡村地区开发特有的旅游产品等。(本报记者 车辉 本报通讯员 吴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