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冬奥会上防疫“黑科技”:如何为赛事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央广网北京2月16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韩雪莹)2022北京冬奥会的各项赛事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针对疫情防控作出一系列举措,尽全力保障参与北京冬奥会各方的安全。
其中,一批新技术、新应用让“科技防疫,健康冬奥”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场馆入口到场馆内部,许多防疫“黑科技”在北京冬奥会上亮相,为赛事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北京冬奥会期间,几百个“智能防疫员”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上岗。这款大约一人高的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顶部是一个约手掌大小的屏幕,在屏幕面前,参会者无需摘掉口罩,只需轻刷一下身份证件,一秒内即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核酸检测等共计8个查验环节。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研发方——睿家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丁斌介绍:“目前在身份识别上可以根据管理方的要求实现多种选择,选择刷任何一种国家发行的有效身份证件,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医保卡、老年卡、残疾人卡,中国发行的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都可以做到一秒通行,极大地方便观众、内部工作人员快速进行相应的查验工作,能够节省在卡口查验的人力,还把安全等级大幅提升了。”
“数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支撑着“智能防疫员”的运行,它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全新一代智能化、数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人体温度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丁斌表示:“安全服务机器人是一个感知设备,能按照约定设置的方式快速识别,再把相应的信息传到部署在市政务云的系统。我们自己不会存留数据,是发给相关要查验的数据库,一秒之内再回传回来。”
五棵松体育中心是北京冬奥会的冰球比赛场馆。这里不仅有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一个小小的“腋下创可贴”也成为了场馆几百名工作人员的防疫利器。
记者:我需要把它贴在什么地方?
工作人员:大臂内侧,或者是腋下的3-5厘米处,相当于水银温度计,佩戴非常方便。
据了解,这款“腋下创可贴”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体温计,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这款手指肚大小的产品贴在皮肤上,下载手机应用程序后绑定,即可测得体温数据。智能体温计可对体温实时监控,自动上报后台,一旦发现体温异常,防疫系统会及时做出反应。这个纳米单位里的“黑科技”,能将重点人群提前2.8天筛查出来。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解决方案部主任黄瑾正是捕捉到这一体温曲线“奥秘”的人。黄瑾表示:“它可以连续监测你的体温变化。在一开始核酸检测还未发生阳性的情况下,体温在36.8℃到37.3℃之间,会有非常有特征性的变化规律,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特征也不一样。这个防疫体温贴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还配套了后台的人工智能系统,我们叫做防疫的‘千里眼’。”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化场馆成为现实。在北京冬奥会另一个冰球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一些机器人化身场馆内的“特殊员工”,为冬奥会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坎德拉(深圳)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张女士介绍:“这次我们主打两款产品。一款是室内的‘烛光机器人’,它是分体式的设计,搭载不同的箱体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现在已经部署到国家体育馆的是消毒和配送的功能,比如记者的稿件配送、餐食配送等;室外我们部署的是‘阳光机器人’,可以实现室外清扫、垃圾回收等。基于分体式以及可以实现自主切换的功能,它们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比如晚上没人的时候消完毒了,自己切换模块,还可以去做一些安防巡检……这些功能模块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后期也会根据场馆需求不断完善,打造整体的智慧场馆概念。”
全程无人运营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运动员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安全的竞赛环境。张女士说:“当时我们开发的时候,也捐给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防疫这方面,除了无接触配送、减少人员的接触和感染,还有一个模块就是消毒。消毒模块也应用了我们专利的雾化技术,可以实现消毒液的超微雾化,还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消毒液。雾化的高度可以达到3-5米,一分钟就可以实现约100㎡空间的消毒,效率也是非常高的。”
在消杀环节,除了赛后的场馆,运动员、随团人员所携带的行李物品、运动器械、食品也是一条可能存在的病毒传播链条。由福州大学和福夏科技共同研发的“冷链物流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进驻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作为国内首款冷链病毒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也是全国唯一获准在北京冬奥会使用的大型表面消杀设备,只需照射5秒即可完成消杀。福建福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魏璟毅介绍:“这个设备实际上基于以紫外为主、光催化为辅的复合消杀技术,针对防疫,它能阻断物表范畴里病毒的流通性。在冬奥会,它一是用于对器械、行李进行消杀,还有现场工作人员的一些日常对讲机等,以及食品外包装。这种设备对冷链的效果尤其好,而且比氯消杀更为方便。”
除了对人、物品等进行消杀,涉奥场馆内外环境中的病毒风险,是否能够被我们“预知”呢?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科研人员紧急攻关、联合研制出的“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就是一项“预知风险”的黑科技。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刘鹏介绍:“它主要是监测空气当中是不是有新冠病毒,其实就像给空气去做核酸检测一样。这套系统实际上包含两部分,一是在各个场馆布置的气溶胶采集器,在每天赛事结束之后,由场馆内防疫人员在场馆内预设的一些点位采集标本,一般采集时间为半个小时;采集完之后,采集管就会交接给接样人员转运到检测站,目前两个检测站一个在主媒体中心、另一个在昌平国家实验室。在检测站里,我们会使用自己研发的全自动病毒核酸分析仪,它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20拷贝/毫升。”
20拷贝/毫升是什么概念?这样的灵敏度对冬奥会的防疫工作意味着什么?刘鹏解释:“常规我们给人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这个灵敏度一般是在200-500拷贝/毫升的量级,您可以想象空气当中的新冠病毒含量肯定要比直接采样人的咽喉得到的数据低得多,所以就要求检测灵敏度非常高,这是一个10倍的提升,还是有很大突破的。我们拿到样本之后,在4个小时之内把结果分析完,然后反馈给各个场馆的防疫部门,他们会根据我们的反馈结果采取进一步措施保证赛事安全,相当于提醒防疫部门‘这个地方有风险,你需要格外注意、去进行进一步消杀’。从全世界范围来说,这么大规模地应用气溶胶检测,应该是第一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