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北京运动员冬残奥赛场书写传奇
一幕幕动人的赛场瞬间,演绎生命精彩。一个个跃动的美妙身姿,绽放人性光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圆满落幕,“九天之火”,为世界残奥运动和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燃起无尽希望。这希望之火中,北京残疾人运动员的光彩格外闪亮。即便坐着轮椅,也敢于挑战高山雪峰。即便看不清世界,也要向世界展示一个靓丽的自己。他们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标注了北京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这希望之火中,北京残疾人事业的成就熠熠生辉。残疾人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有爱无“碍”的城市环境传递无尽温情与关爱。
相聚冰雪之约,再谱华彩新篇。在北京冬残奥会这个残健融合、共筑梦想的坚实舞台上,北京运动员与世界冰雪运动员携手同行,一起掀开冬残奥会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书写下灿烂辉煌的传奇篇章。
永不放弃 突破自我
当绚烂的烟花点亮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双奥之城”北京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会,向全世界展现了残疾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平等自强的生命尊严、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取得了中国冬残奥历史上第一枚金牌。在本届冬残奥会比赛期间,北京运动员郑鹏一人便夺得两枚金牌。
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郑鹏奋勇摘金,这是中国运动员在残奥越野滑雪项目的首枚金牌。三天后,他在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拿下自己本届比赛的第二枚金牌,也就此成为冬残奥会历史上首位获得两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于福建莆田。2011年,在汽配厂实习期间,一次车下检修,因车辆坠落造成截瘫。此后足足有五年,郑鹏很少出门,变得沉默寡言。直到2016年5月,朋友推荐他参加首届全国轮椅马拉松比赛,才第一次出远门。
后来,郑鹏加入北京市残疾人越野滑雪队,正式开启运动生涯。在起初的训练中,这位南方小伙很不适应。默默刻苦训练一年多,在2017年的加拿大世界杯上,郑鹏终于取得突破,获得一银一铜。
四年前的平昌冬残奥会上,郑鹏获得第四名,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他所参加的越野滑雪长距离项目,非常消耗体力,而短距离比赛比长距离要更加激烈。可以说,每次比赛都是对心理和耐力的极限考验。四年来,他不断努力训练,不断调整心态,在队友和教练的鼓励下,最艰苦的时刻也不轻言放弃,终于实现自我突破。
郑鹏表示,比赛中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战胜自己,就向冠军迈出了关键一步。从上一届冬残奥会的“空手而归”,到这一届冬残奥会晋级“双冠王”,郑鹏感到,在冰雪运动中,中国运动员和外国运动员的差距正在缩小。“不仅仅是器材,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也都上来了。”他十分感激北京市的培养,还有教练和队友的支持,这份金牌的荣誉属于所有为北京残疾人体育事业倾力付出的人们。
团结拼搏 共创佳绩
冰雪如镜,映照五彩生命。盛会似火,传递温暖友爱。在团体项目轮椅冰壶比赛中,北京运动员陈建新、闫卓与队友一起,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中成功卫冕,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本届冬残奥会的第18枚金牌。
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一举夺魁,为中国实现了冬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本届冬残奥会,中国队先抑后扬,虽然开赛两连败,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取得了惊人的十连胜,无愧荣耀之师和卫冕冠军的底色。
今年30岁的陈建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延庆人。2010年,一场车祸致使其高位截瘫,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经治疗康复后,陈建新于2013年6月进入北京轮椅击剑队,后转项练习冰壶。22岁时,陈建新加入北京轮椅冰壶队。新的项目,新的开始,在教练的带领和队友的帮助下,他不懈努力,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建新与队友一起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延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地之一,在家门口参加冬残奥会,陈建新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拿一个好成绩。再次收获金牌,陈建新感慨良多,为了全力备赛,他与家人已经两年多没有见面了。这次得到冠军,不仅为自己的人生赢得荣誉,也是对家人和关心爱护他的延庆乡亲们最好的回报。
1992年出生的大兴姑娘闫卓,刚一降生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父母都是农民,在闫卓的记忆中,她的童年就像是田间的水壶,时而被背在身上,时而放在地头。没想到,大学期间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后来还加入了北京轮椅冰壶队。
在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闫卓训练得非常刻苦。为了提升上肢力量和冰壶技术基础,在冰窖一样的训练场上,她每天都坚持练习很久。为了防止冻伤,脚上要套好几层袜子,衣服里还要贴上暖宝宝。为了能多训练一会儿,她克制自己少喝水少上厕所,结果造成肾积水。
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闫卓作为北京轮椅冰壶队的“一垒”,在近几年的重大比赛中,一直是主力队员之一。在本届冬残奥会冰壶决赛中,她和队友一起相互配合、稳扎稳打,终于再度夺魁。
在颁奖台上,中国轮椅冰壶队并肩排列在一起,除了胸前金光闪闪的奖牌,队员们无比坚毅的眼神令人为之动容,充满激情的呐喊让人热血沸腾。自信、乐观、拼搏、向上……队员们在赛场上的优秀表现,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进取代替沉沦,让振作代替失意,我们可以!”
收获自信 展现阳光
冬残奥会期间,北京运动员在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为国争光,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阐释着“勇气、毅力、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每一名运动员都克服困难,收获了自信,他们在赛场上阳光的身影,值得所有人鼓掌喝彩。
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北京运动员杨倩茹获得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她充满自信、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要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先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调整射击角度,完成射击比赛。然后在引导员引导下完成越野滑雪。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接受采访时,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2001年,她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家庭。最初接触体育是因体弱多病,12岁时被父母送到游泳队学习。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杨倩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的杨倩茹成绩也越来越好,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只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让杨倩茹收获了更多自信。
在残奥冬季两项男子长距离(视障)决赛中,北京运动员、18岁小将余爽令人惊喜,前两圈滑完,他甚至滑出了冲金的希望。最终,余爽越滑越自信,战胜强手获得铜牌,打破了乌克兰选手对该项目的垄断。这也是北京视障运动员在残奥冬季两项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
2003年8月,余爽出生在四川达州。2018年冬天入选北京残疾人越野滑雪队。跨越3000公里从南方来到北方,是他第一次远离家乡。热情友好的教练员和队友打消了余爽的忐忑和不安。因为年纪小、入队晚,他和队友差距非常大。为了赶上大家,面对重重考验,余爽没有退缩,紧咬牙关认真积极地完成训练任务,无论寒冬酷暑绝不缺席任何一堂训练课。付出汗水终有回报,在冬残奥会上赢得奖牌,让这个阳光大男孩的脸上绽放了笑容。“我相信这些都只是开始,往后定会加倍努力。”
互助友爱 残健融合
在北京冬残奥会赛场内,残疾人运动员奋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赛场外,残疾人志愿者以专业热情的服务、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掌声与赞美,也唤起了全社会对“残健融合”的关注。
受邀观看冬残奥会开幕式当天,无障碍监督员杜鹏一路上对各种无障碍设施特别留意。2002年他因病导致高位截瘫,20年来与轮椅为伴,见证了北京无障碍环境的逐步改善。
从2014年起,杜鹏开始从事与无障碍推广相关的工作,不仅担任过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培训讲师,还参加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无障碍专项验收工作。以无障碍监督员的身份参与到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中后,“鸟巢”、“冰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冬奥村都留下杜鹏的身影,反复现场体验,提出无障碍改造的建议,并给予技术支持,为冬残奥会塑造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朝阳区望京SOHO城市志愿者服务站,武艾云热情地邀请过往行人在红绸上写下对冬残奥会的寄语,并帮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与“雪容融”的立牌拍照留念。人们不会想到,面前这位爱说爱笑的志愿者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虽然不能置身冬残奥会赛场,但身为残疾人,能够站在城市志愿者服务站,通过自己的服务,让更多人关注冬残奥会,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感觉特别棒。武艾云表示,她希望通过持续的志愿服务,让更多残疾人拥有积极、阳光、快乐的生活态度。
作为城市志愿者形象大使,志愿者李楠除了在站点值勤,参加冬残奥会相关活动,还在朋友圈开了一个名叫“大使说”的小栏目,转发与城市志愿服务、残疾人志愿服务相关的报道,传播助残服务理念。
李楠表示,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先要从内心深处撕掉给残疾人贴的“标签”,消除各种障碍,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残疾人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更多出彩的机会。
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奋力拼搏的阳光形象鼓舞着每一位观众。赛场外,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幸福生活,也让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温暖。
有爱无“碍”共享荣光
北京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的体育盛会,也是全世界残疾人交流共享的广阔舞台,更是集中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盛会筹办期间,北京乃至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迎来重要机遇。2019年11月,《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印发,这是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范围内无障碍环境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了4个重点领域的17项任务,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务服务窗口、居住社区等均被列入,实行“应改尽改”。
3年来,北京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群众好评率达到88.35%……
北京的无障碍环境适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没有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地铁1、2号线等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车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1.2万余辆公交车配备无障碍导板等设施,更多残疾人、老年人可以独立出行。市、区、街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二、三级医院,一、二类公共厕所全面实现无障碍化,大家出门就医、办事也更便利。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支持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智慧化、多元化,信息无障碍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北京,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随着无障碍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推进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水平。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有爱,才无碍。
共赴冬残奥之约,共享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从公共场所普遍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文、无障碍卫生间,到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环境和无障碍服务得到广泛认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犹如一把标尺,标注着发展的温度,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赛场上,有自强不息、突破极限的忘我拼搏;赛场外,更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彩人生的期待。“通过残奥运动,构建包容性世界”,这是北京冬残奥会的美好愿景,更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共同迈向平等相处、残健融合的美好明天。
残疾人运动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获得的荣誉和骄傲,必将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运动场,更好融入社会,成就出彩人生。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勇敢地面对生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