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研究建立名城保护统一信息平台
2021年9月16日,万寿寺二期修缮工地,工人正在对墙体进行修缮。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4月1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这也标志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对新的《条例》的执法检查工作。
北京于1982年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条例》由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为依法深入推进名城保护相关工作,巩固和发展40年名城保护工作成果,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据悉,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涵盖配套政策制定和法规宣传贯彻情况,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地区整体保护利用情况,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情况等方面。
将检查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等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工作安排,此次检查的重点涉及配套政策制定和法规宣传贯彻情况,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地区整体保护利用情况,文物、革命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情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河湖水系和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情况等方面内容。
如对配套政策制定和法规宣传贯彻情况的检查涉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建立情况;预先保护制度落实情况;统一信息平台建立情况等方面内容。
同时,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地区整体保护利用情况也是这次执法检查的重点检查内容。执法检查组将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老城、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落实情况等方面内容进行检查。
对文物、革命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的检查涉及文物腾退、修缮、活化利用及周边环境整治情况;革命史迹开展纪念活动,宣传展陈史料和英烈史迹,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情况;皇家园林、王府、会馆、古桥、古码头等保护利用情况;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提供和布局情况等。
按照条例的规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中“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旧(故)居等。此次执法检查,要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检查内容就涉及这些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和文化服务功能应用情况,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保护和相关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此外,检查组还将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及传统村落挂牌保护情况;历史河湖水系周边生态缓冲带保护、公共空间建设与滨水建筑管控、亲水岸线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
研究梳理“12345”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此次执法检查组的成员包括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城建环保委和农村委委员,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参与《条例》立法工作和选择参加此监督项目的市人大代表。
执法检查工作将书面检查、专题检查、专题培训相结合,运用“执法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同时研究梳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此次执法检查将设五个专题检查小组,分别为老城(中轴线)保护专题检查小组、三山五园和三条文化带保护专题检查小组、文物和非遗保护专题小组、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保护专题小组,以及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历史河湖水系和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小组。
执法检查组还将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专题培训,通过现场和视频方式,组织执法检查组成员、专委会委员、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市人大机关干部和各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同志深入学习《条例》,了解名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执法检查工作的安排,自今年5月开始,各小组启动实地检查调研,各检查小组研究制定专题检查方案。组织开展专题检查,组织进行书面检查工作。7月底,各专题检查小组报送执法检查情况和问题清单。
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同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形成审议意见书,经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交市政府研究办理。
4月12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文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三部门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现场汇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
看点 1
推动先农坛、贤良祠等腾退取得实质进展
《条例》实施一年来,市规自委落实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要求,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做好重点文物腾退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先农坛、贤良祠等腾退、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修缮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清陆军部旧址和皇史宬实现有条件预约开放。
根据《条例》,名城委办依法审查了市规自委会同东城区、西城区报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今后将按此模式做好世界遗产和文物之外的其他保护名录更新和维护工作。
据悉,北京市将研究建立名城保护统一信息平台。通过收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的历史、权属、测绘数据、利用情况等信息,后续本市将形成具备“数据统计、运行管理、研究分析、多维展示”功能的名城保护统一信息平台。
此外,市规自委还研究制订了《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历史建筑日常养护、维护和修缮等行为的管理标准;指导各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新编与修订工作,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挂牌工作。
市规自委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已组织开展了2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市级联审,并核发了19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审查意见,其余传统村落已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待修改完善后组织开展市级联审会。
看点 2
大运河博物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方面,建立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组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组织文本编制团队,开展研究并完成申遗文本及保护管理规划编制。推进实施各项重点攻坚任务方案。
同时,北京还完成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正阳桥东南侧一具镇水兽。完成北京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降层项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面积0.3万平方米。完成太庙内非文物建筑拆除区域环境整治工程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0.2万平方米。发掘金中都外城五处地点,发现唐、辽、金、元、明、清代重要遗存。
北京市文物局还会同海淀区编制《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将9大类创建任务进一步细化为44项重点任务,目前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在三条文化带建设方面,“一馆一园一站一中心多点位”的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格局日臻完善。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完成全部考古勘探,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土护降施工,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万寿寺内)修缮工程接近尾声。
平谷白各庄汉代墓葬群共发掘墓葬130座,出土文物600余件(套);密云区十里堡镇王各庄完成发掘面积0.33万平方米,发现各个时期墓葬60座。
看点 3
44个传统村落已完成区级编制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4个传统村落,分布在10个区,28个乡镇,涉及1.34万农户。北京市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21年底,44个传统村落全部完成区级编制工作。
同时市规自委、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组织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市级联审,目前核发了19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审查意见,其余村庄正在抓紧履行相关程序。
此外,充分利用首都专家技术资源。组建技术专家支撑团队40余人,专业涵盖规划、建筑、文物、农业农村等各领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决策指导和技术咨询。
北京完成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并将该22个村庄简介信息全部录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参考国家要求,初步完成市级传统村落标识设计,适时推动市级传统村落挂牌。
今年4月初,财政部、住建部正式公布门头沟区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中央财政将予以定额奖补。目前,门头沟区正在细化实施方案,力争创新形成连8点串线成片的传统村落组团发展模式,创新形成传统农宅有机更新路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