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发现最美铁路】中老铁路上的傣族列车员

发布时间:2022-08-04 08:43: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西双版纳8月3日消息(记者王晶)“SaBaiDee!(老挝语:您好!)傣族姓氏有岩、刀、玉、依。单字波,在傣语里寓意是莲花,莲花是傣族和佛教中纯洁的象征……”翻山越岭,在一身橄榄绿涂装的复兴号动车上,列车员依波逢,和她的名字一样,颇受关注。

  北起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在这趟中老铁路列车上,到处都能感受到异域风情,除了播报语种选用中文、老挝语、英语三种语言,依波逢和同事们头上插着的头饰都是盛开的占芭花,制服上的刺绣牡丹,也是采用“占芭花”的颜色。依波逢很喜欢占芭花,占芭花是老挝的叫法,学名鸡蛋花,是老挝的国花,在我国云南等地也较为繁盛。

  途经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过磨憨铁路口岸和磨丁口岸,经过朗南塔、乌多姆赛、琅勃拉邦,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通车后,昆明到万象10小时可通达。

  更具有长远经济意义的是,它结束了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不通铁路的历史,滇西南、滇南地区将全面融入云南“三小时经济圈”。

  穿过丛林,纵贯山川,于去年12月开通的中老铁路经过依波逢的家乡西双版纳,也串起了这个傣族女孩的人生。“上大学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火车,就在‘入路’前,我对铁路认知几乎为零。”这的确是依波逢内心最真实的记忆。

  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依波逢一家对世界的感知度也逐渐加深。她说,这是作为傣家人最为真切的感受,尤其是77岁的爷爷。“神奇”一词,是老人家在铁路开通后第一时间和孙女分享的心情。祖祖辈辈生活在傣族自治州的村寨内,在爷爷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去省城昆明,一路上赶马车、乘汽车,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而如今,从勐腊坐动车去昆明,只需要4个多小时。

  和爷爷这一辈的视角不同,走出村寨,乘坐8小时汽车去昆明读书的那几年,依波逢感受更为不同。第一次乘坐火车,是依波逢大二时去大理,“200多公里,火车一过隧道,窗户就黑了”。此后,她怎么也没想到,今后的人生会和火车一直联结在一起。

  勐腊县邻近老挝,与老挝交流密切。上大学时,依波逢读的是老挝语专业,还曾到老挝国立大学留学。留学期间,她参加了老挝当地人的婚礼、清晨时的布施、万人的塔銮节,观看了老挝语版本的中国电影,也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意。

  “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将兑换后的老挝币,全部摊开散落在柜台前,店家绝不会多拿。”也正因为对老挝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了解,2020年毕业后,依波逢经笔试和面试,成功入选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小语种人才储备计划,当上了一名列车员。

  2021年12月,依波逢成为中老铁路首发列车的列车员。

  依波逢是家族里第一个从事和铁路相关职业的孩子,每次回家都与父母分享列车上服务旅客的喜悦,但同样没体验过火车的他们,似乎并不理解女儿。于是,列车开通当天,依波逢特意带爸妈来体验,介绍车上的设施设备、如何就餐。她说,开通当天,还有寨子上的人专门买了当天的火车票,来看火车,见证这段历史。

  实际上,当铁路带动了一片区域和“一群城市”的发展时,也会给当地的产业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正如中老铁路的开通,给像依波逢一样的家庭带来了改变,更为准确的说,是改变了所有家乡人的命运。“我的母亲是在傣族村寨里做傣族服饰的,以前只能把衣服卖给隔壁的村寨。”依波逢告诉央广网记者,现在中老铁路开通了,母亲热爱的傣族服饰,也可以坐上飞驰的列车,卖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傣族的服饰和文化。而父亲的橡胶,价格也卖得越来越好。

  记者在乘坐中老铁路列车时,还留意到了列车广播的独特之处,创新地采用了古琴和芦笙这两个古典乐器弹奏,把线路沿线的特点巧妙结合了进来,“我记得有一次列车上来了4名老挝籍旅客,当我用老挝语跟他们交流时,他们感到非常亲切。”依波逢弯起眉眼,在向记者讲述这段回忆时,带着满脸的笑:“在我了解到这批外籍旅客是专门来体验中老铁路的之后,我全程用老挝语为他们服务,并详细介绍了动车上的设备设施及沿途各站的美食、美景。”

  其实,不仅是语言,中老铁路乘务员从站姿到手势,再到乘客交流时的语气和用词,表情和眼神都要经过反复训练,就连广播音量,也严格控制在60至65分贝,甚至所有水龙头的出水温度,都经过乘务员亲自调试,确保在25℃至35℃度之间。

  依波逢说,如今,原本对火车很陌生的乡亲们已逐渐熟悉乘车流程并且享受旅程。不久前,依波逢的父母和亲戚第一次乘坐了中老铁路列车,“妈妈说,没想到睡一觉就到站了,像做梦一样。我的工作能够服务家乡、服务许许多多的人,特别开心。我要把最好的服务带给乘客,为增进中老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