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海淀区弗莱农庄 把劳动教育搬上“云端”

发布时间:2022-11-21 08:43:00来源: 新京报

  走进农耕营地 之4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海淀区1500名小学生在线上参与了一堂农耕实践课。这场位于“云端”的农耕课程中,孩子们眼前的屏幕画面,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研温室、海淀区弗莱农庄高架草莓生产温室以及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的草莓温室之间来回切换,孩子们拿出从学校带回农庄发放的农具秧苗,与家长一起,随着直播同步种下了属于自己的草莓苗。承办本次直播的弗莱农庄,也是近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推荐的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之一。自今年9月起,这个线下的实践营地,开始尝试把今年原计划在园区实地开展的海淀科协农业科普大讲堂,搬到“云端”。秋去冬至,海淀区超过2万名小学生通过一根网线和手中的农具素材,完成了孕育农作物的初体验。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弗莱农庄

  地点:

  海淀区苏家坨镇柳林村

  成立时间:

  2011年

  服务内容:

  以家庭都市农园、企业专属农场、果蔬配送、观光采摘、农事科普教育等为主,并且是海淀区中小学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一根网线连接田间与少年

  11月18日是个周五,弗莱农庄销售部门的负责人郜盼盼临时接到一个新任务,他需要在第二天一场面向海淀区10所学校1500名学生的直播课堂上,结合园区里的高架草莓做科普。

  按照计划,这一堂线上课的主会场设在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研温室,由来自科研单位的专家做主讲,弗莱农庄的高架草莓生产温室为分会场。同时,课堂还将连线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的草莓温室,为孩子们展示草莓种植的不同技术和方式。作为分会场,这里需要直播的时间不长,但在当天下午正式直播前,郜盼盼还是要配合整体团队预先完成彩排工作。

  有必要为几分钟的镜头,专程参与彩排吗?郜盼盼提到,目前每次观看线上课堂的人数在一千至两千人。而一两千名学生背后,就是数以千计的家庭,弗莱农庄是承办方,作为串联起专家和学校学生的那“一根线”,工作人员不能缺席任何一个环节。今年9月开始,在田农作物随着节气温度而减少,又因为疫情的原因,弗莱农庄开始尝试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农耕文化教育,这或许并非疫情下的无奈之举,这场尝试让云端的课堂或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有独特优势的智慧教育产品。事实上,一个季度以来,共计约2万人次收看了课程直播,网线的另一端,连接的不只是科研单位,也会是海南火龙果基地、东北稻田。

  孩子们的农耕教育很有必要

  从蔬菜种植基地,拓展到登陆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的推荐名单,弗莱农庄负责人王宁说,这大概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初期的很多农耕实践是在线下进行的,这让王宁有了更多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曾经尝试理解孩子们眼中的农业,“他们对农业是有一些概念的,但这个概念,仅仅停留在‘春种秋收’上,孩子们觉得春天扔下一颗种子,到秋天就能收获果实。可具体该怎样播种,怎样收获,怎样被端上餐桌,孩子们没有认知。也就是说,对于自然孕育生命的过程,他们并不了解。”

  这也恰恰体现农耕教育的必要性。王宁记得,是在2019年起,农庄在海淀区都市农业的带领下,联合专家、教育家编写出版了《学农实用手册》,手册面向四个年龄层次,向学生们解释传统农业的样貌,以及未来农业的方向。

  海淀区政协原主席彭兴业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的,农业科普教育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着人才基础和储备。

  从大海中取一瓢水

  除了手册教辅的汇编,园区在500米的农耕文化长廊上,也做了翔实的农耕文化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书籍还是长廊内容都并非简单的汇编,农业和教育领域专家都曾参与其中,素材的贡献者,也不乏大家和知名学者。在今年下半年,线上课堂的不断打磨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参与到了直播授课中。

  为什么专家们愿意参与到农耕科普教育中?

  胡寅飞觉得,专家们的初衷源于对农业领域的热爱,“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能去了解农业,也更加希望把自己所学变成对孩子有益的知识。”胡寅飞说,专家学者们问得最多的话是:“你看我这堂课需要讲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

  专家们对自己的领域太了解了,“他们是知识的大海,而对孩子们来说,一瓢水就够了。”在胡寅飞看来,作为承办方的自己和团队在做的事情,就是当这么一个“从大海中取水的人”。

  对于课程的精准需求都由胡寅飞的团队来提出,“我们更多的起到整合资源、穿针引线的作用,把需求对接给专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会在聆听过程中上完整堂课,“我们会把课程中讲述的部分精简到总时长的30%,大部分时间需要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配合完整种植实践。”

  胡寅飞强调,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课堂,实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占比重最多的一个环节,“这不是在做讲座,而是希望成系列、连续为孩子们科普生命的孕育过程,进行劳动教育。”

  很多时候,胡寅飞和团队会把实践的链条拉长,把一套课程分为多个阶段,让孩子们连续性地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这个过程。“我们在课上把植株小苗发给孩子们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一刻,你就与这个小苗结缘了’、‘它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了’,那么孩子们也会更加细心地照料这些作物,给予它们所需要的阳光、养分和水。多数时候,这需要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完成,这一刻,亲子教育也会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也就完成了‘家、教、社’联合育人的过程。”

  劳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农耕文化营地的相关文件中曾提到,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是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创新途径。建设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有利于搭建少先队员学习三农知识、传承农耕文化、厚植三农情怀的平台,有利于少先队员积累农事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精神、全面健康发展,对坚定少年儿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农耕文化营地的一线参与者而言,带领孩子们进行农耕实践还有更多意义。胡寅飞将其总结为三个层次,他说这第一层在于对青少年视野的拓宽,把知识变成能力,“农耕实践课程的过程大概率需要动手完成,这个课程不是知识性的,但也需要孩子们运用知识去发挥他们的能动性。”第二层意义在于孩子们能在实践中分析、思考、总结,养成对知识的思考、辩证的习惯。“而第三层,在我看来也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层次。”胡寅飞说,在这一层,孩子们的素养会伴随农耕实践得到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一刻,“汗滴禾下土”能被真实地感知,“粒粒皆辛苦”会成为孩子们真切的体会。

  另一方面,如现实里的农业一样,孩子们每一次自己种下的农作物,不一定都会成功,就像直播教孩子们种草莓,寻常情况下,对于许多经验并不丰富的农业种植者来说,草莓的种植失败率其实是很高的。“但‘失败’本身也是值得去接受的一种教育。”

  胡寅飞觉得,农耕体验是劳动教育的一种,而劳动教育本身也是生命教育。“我们经常说,生命教育的核心、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学会好好生活。我们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包括农作物在内,生命孕育的来之不易。”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