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委员: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医药文化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但在教材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实践层面让中医药文化更好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来自民盟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人才信息分会副会长刘宁,带来一份关于进一步丰富北京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提案。
“中医药领域专家团队可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建立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师资队伍。本市多处鲜药种植基地,例如地坛中医药园、香山药植园、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中医科学院博物馆、故宫医药展馆等,可以作为课程实践基地。”刘宁说,中医药文化是一把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教材和课程也应注重帮助孩子们建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兴趣。“课堂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趣味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示范性中医药文化课程以及相关教材缺失的问题,刘宁建议,中小学应针对各学段特点,循序渐进,系统化设计适合小学教育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及配套教材。对于教材编写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聘请中医药专业人员指导,同时应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中医专家参与课程评估,给予指导意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