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商业潜力仍待开掘
原标题:店铺经营冷热不均 部分商家已撤出
北京地铁商业潜力仍待开掘
从2021年下半年起,北京地铁陆续开出百余家便利店,并尝试增加茶叶店、糕点铺等商业业态。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些设在地铁站厅层的店铺经营冷热不均,部分商家已关门停业。拥有日均1200多万人次超大客流的北京地铁,该如何挖掘商业潜力为乘客提供更多生活便利?
一批店铺已撤出地铁站
早上8点,6号线黄渠站迎来大批上班族,位于站厅层的罗森便利店,成为不少乘客的早餐补给站。
从黄渠站向西两站地,青年路站也是人来人往,但位于站厅层的便利店却大门紧闭。在5号线张自忠路站,D+便利店和京轻便利店均已闭店。7号线百子湾站人流量较大的B口附近曾有两家便利店,但现在,D+便利店大门紧闭,只剩京轻便利店。
这些便利店为何暂停营业?记者拨打北京地铁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称,D+便利店由于内部股权重组,对部分门店进行闭店调整;京轻便利店则是将部分零售店转为无人零售的方式。
记者注意到,从目前经营情况来看,地铁内的罗森便利店客流相对较高,店内网红进口零食占比较大,方便加热的精致盒饭品种也很丰富,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京轻便利店的商品则多为普通传统零食,对地铁乘客吸引力较低。
除了便利店,北京地铁站此前还开设了茶叶店、糕点店、家庭环保品牌体验店等,但这些业态普遍遇冷。去年年底,北京地铁宣布新增7处家庭环保品牌体验店,其中有4处位于房山线的白盆窑站、花乡东桥站、首经贸站和东管头南站。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4个站点的“净家科技”家庭环保体验店均已闭店。“印象里也就开了两个月,没什么顾客。”白盆窑站的地铁工作人员说。
在10号线北土城站和5号线雍和宫站,曾经开在站厅层的“地稻小店”半年前就已停业。5号线东单站和9号线丰台东大街站的茶叶店,也只剩“花茶二雨”的招牌。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分析,北京地铁商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需要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地铁在引入便利店和其他商业时,应充分评估企业的运营实力,而进驻商家也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持续对服务进行优化。
地铁商业氛围待培育
不少地铁乘客感受到,北京地铁内的商业设施分布零星,吸引大家放慢脚步去消费的氛围严重不足,即便是有大量空间可投入商业经营的枢纽站也普遍空空荡荡。
作为3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5号线宋家庄站每天都迎来大批乘客,记者11日傍晚走访看到,偌大的站厅层只有几台提供饮料的自助售货机。工作人员称,如果想买零食,只能出站后寻找外面的便利店。同样作为交通枢纽的地铁东直门站,虽然站厅层有大片闲置空间,也看不到便利店的踪影。
稍有“氛围感”的地铁商业出现在有站外经营空间的站点。走出8号线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E口,会进入一条地下美食街,工作日晚上六点,街区内熙熙攘攘,最中间的是煎饼果子摊、早餐店和便利店,各类快餐店则沿通道向两侧延伸。正对地铁E出口的罗森便利店明显比其他地铁站的便利店更加热闹,多数顾客拿走一两瓶饮料、捎点小零食,转身再走到附近的餐馆里吃饭,这里的餐馆恰好弥补了便利店无座位的缺憾。
一位不愿具名的便利店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地铁在规划时欠缺对商业的考虑,受车站结构设计所限,难以开设业态丰富的小店,只能在部分具备条件的站点重点挖掘商业潜力,将商业服务从地铁延伸到商厦和街区。
个性化消费需求难满足
在上海工作5年的郭女士上个月刚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她发现,北京的地铁便利店在商品丰富度方面与上海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上海时,早餐基本都是在地铁便利店解决的,有包子、烧饼、热狗、豆浆、咖啡等很多种选择。”郭女士说,在北京地铁便利店内,她很难找到这些热食,只能用微波炉对三明治这类冷藏鲜食进行加热。
记者走访近20家北京地铁便利店看到,其商品构成主要包括冷藏鲜食、饮品、零食和日用品,热饮和热食非常少。由于车厢内无法进食,一些乘客选择在便利店食用。“经常有顾客热完食物找不到地方吃,我就把微波炉让出来给顾客当桌子。”有便利店的店员认为,公司应该为门店配备可供乘客吃喝的座椅。
赖阳认为,地铁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应充分融合,让人们既能体会到交通便利,也能感受商业便利,相关部门应对地铁商业经营提供更多支持,如放宽经营品类、提供更多空间用于摆放商业设施,促进商家实现长久稳定的经营。
原标题:店铺经营冷热不均 部分商家已撤出
北京地铁商业潜力仍待开掘
从2021年下半年起,北京地铁陆续开出百余家便利店,并尝试增加茶叶店、糕点铺等商业业态。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些设在地铁站厅层的店铺经营冷热不均,部分商家已关门停业。拥有日均1200多万人次超大客流的北京地铁,该如何挖掘商业潜力为乘客提供更多生活便利?
一批店铺已撤出地铁站
早上8点,6号线黄渠站迎来大批上班族,位于站厅层的罗森便利店,成为不少乘客的早餐补给站。
从黄渠站向西两站地,青年路站也是人来人往,但位于站厅层的便利店却大门紧闭。在5号线张自忠路站,D+便利店和京轻便利店均已闭店。7号线百子湾站人流量较大的B口附近曾有两家便利店,但现在,D+便利店大门紧闭,只剩京轻便利店。
这些便利店为何暂停营业?记者拨打北京地铁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称,D+便利店由于内部股权重组,对部分门店进行闭店调整;京轻便利店则是将部分零售店转为无人零售的方式。
记者注意到,从目前经营情况来看,地铁内的罗森便利店客流相对较高,店内网红进口零食占比较大,方便加热的精致盒饭品种也很丰富,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京轻便利店的商品则多为普通传统零食,对地铁乘客吸引力较低。
除了便利店,北京地铁站此前还开设了茶叶店、糕点店、家庭环保品牌体验店等,但这些业态普遍遇冷。去年年底,北京地铁宣布新增7处家庭环保品牌体验店,其中有4处位于房山线的白盆窑站、花乡东桥站、首经贸站和东管头南站。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4个站点的“净家科技”家庭环保体验店均已闭店。“印象里也就开了两个月,没什么顾客。”白盆窑站的地铁工作人员说。
在10号线北土城站和5号线雍和宫站,曾经开在站厅层的“地稻小店”半年前就已停业。5号线东单站和9号线丰台东大街站的茶叶店,也只剩“花茶二雨”的招牌。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分析,北京地铁商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需要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地铁在引入便利店和其他商业时,应充分评估企业的运营实力,而进驻商家也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持续对服务进行优化。
地铁商业氛围待培育
不少地铁乘客感受到,北京地铁内的商业设施分布零星,吸引大家放慢脚步去消费的氛围严重不足,即便是有大量空间可投入商业经营的枢纽站也普遍空空荡荡。
作为3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5号线宋家庄站每天都迎来大批乘客,记者11日傍晚走访看到,偌大的站厅层只有几台提供饮料的自助售货机。工作人员称,如果想买零食,只能出站后寻找外面的便利店。同样作为交通枢纽的地铁东直门站,虽然站厅层有大片闲置空间,也看不到便利店的踪影。
稍有“氛围感”的地铁商业出现在有站外经营空间的站点。走出8号线地铁奥林匹克公园站E口,会进入一条地下美食街,工作日晚上六点,街区内熙熙攘攘,最中间的是煎饼果子摊、早餐店和便利店,各类快餐店则沿通道向两侧延伸。正对地铁E出口的罗森便利店明显比其他地铁站的便利店更加热闹,多数顾客拿走一两瓶饮料、捎点小零食,转身再走到附近的餐馆里吃饭,这里的餐馆恰好弥补了便利店无座位的缺憾。
一位不愿具名的便利店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地铁在规划时欠缺对商业的考虑,受车站结构设计所限,难以开设业态丰富的小店,只能在部分具备条件的站点重点挖掘商业潜力,将商业服务从地铁延伸到商厦和街区。
个性化消费需求难满足
在上海工作5年的郭女士上个月刚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她发现,北京的地铁便利店在商品丰富度方面与上海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上海时,早餐基本都是在地铁便利店解决的,有包子、烧饼、热狗、豆浆、咖啡等很多种选择。”郭女士说,在北京地铁便利店内,她很难找到这些热食,只能用微波炉对三明治这类冷藏鲜食进行加热。
记者走访近20家北京地铁便利店看到,其商品构成主要包括冷藏鲜食、饮品、零食和日用品,热饮和热食非常少。由于车厢内无法进食,一些乘客选择在便利店食用。“经常有顾客热完食物找不到地方吃,我就把微波炉让出来给顾客当桌子。”有便利店的店员认为,公司应该为门店配备可供乘客吃喝的座椅。
赖阳认为,地铁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应充分融合,让人们既能体会到交通便利,也能感受商业便利,相关部门应对地铁商业经营提供更多支持,如放宽经营品类、提供更多空间用于摆放商业设施,促进商家实现长久稳定的经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