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乘组安全回家!返回着陆表现如何?
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至此,景海鹏第四次太空之旅圆满结束,累计在轨执行任务时间超过200天,是目前为止执行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和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也圆满完成首飞之旅,标志着我国现有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为工程后续发展建设和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打下良好基础。
31日下午,三名航天员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后续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此次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着陆表现如何评价?神舟十六号乘组都完成了哪些任务?货运飞船未来的发射频次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这是如何做到的?
安全着陆,英雄凯旋!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此次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着陆非常顺利,所有操作均按照指定步骤完成。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此次神舟十六号乘组在从天河一号核心舱下方的对接口分离后,采用手持高清相机的方式,拍摄了神舟飞船对整个空间站的绕飞的全景图像。
从整个返回过程来看,无论是三名航天员,还是地面搜救团队,以及北京的飞行控制中心,工作都极为严谨,工作人员的语调和表情也充满了自信。三位航天员在从返回舱中出来时精神抖擞,说明神舟飞船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乘组的运载工具在技术上已较为成熟,为航天员提供了舒适的天地往返条件。
景海鹏在接受采访时对两位乘组成员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朱杨柱是中国第一位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工程师,桂海潮是中国第一位执行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他们的首次飞行对于后续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开展飞行任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太空之旅”都干了什么?
杨宇光表示,这次任务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此前飞行任务的乘组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招收,而此次载人航天第一次拥有了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且都不是飞行员出身。
除了完成对空间站本身的维护和操作,神舟十六号乘组还进行了出舱操作,完成了空间站所有全景相机的抬升工作,为获取太空视频和画面提供了更好的视野。
太空授课方面也独具亮点。比如,神舟十六号乘组展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地面上蜡烛的火焰之所以是细长条,是由于空气密度受火焰热胀冷缩的影响,加上重力作用形成了上下方向的对流,而太空没有重力影响,火焰呈球形。再比如,桂海潮演示了陀螺在改变姿态中的效果。实验中,桂海潮手持陀螺,改变陀螺本身方向,随后他本人身体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客观地讲,过去已经有过很多次太空授课了,这次居然还能够有如此多的新构思,我想这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艰辛劳动取得的成果。”杨宇光说。
在科学研究方面,神舟十六号乘组进行了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对高精度视频机柜、冷原子科学实验机柜进行了调试,在问天实验舱的生物科学实验机柜中对蛋白质晶体生长进行了研究。而这些只是纷繁复杂的科研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补给频次降低,会饿着航天员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天舟货运飞船只有一次发射任务。杨宇光表示,发射频次的降低与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均功不可没。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参与团队介绍,如果只使用消耗性的资源补给,三人乘组生活一年所需要的水和氧气及其他补给就高达6吨以上,占据了整个天舟货运飞船的全部承载能力。而建造空间站的核心目的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因此希望天舟货运飞船的更高比例资源能够留给科学研究仪器。要做到这一点,可再生式的环控生保系统最为核心。
目前,空间站已基本实现氧气的闭环,主要通过电解水制氧,收集二氧化碳进行还原。水的回收率也达到95%以上,无论是生活用水、呼出的二氧化碳、蒸发的汗液,还是排出的尿液等,通过水处理系统和尿液处理系统进行优化,都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正因此,后续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补给加上空间站剩余物资,足够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一年。未来根据补给的实际情况,货运频次还将进一步降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