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 促进护理水平整体提升
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中国区总监及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徐健蓉
2020年是护理事业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南丁格尔200周年诞辰,世界卫生组织(WHO)为此将2020年设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而国际护士理事会(ICN)则将今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定为“护理世界健康”。在国际护士节到来前夕,本报专访了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中国区总监及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徐健蓉,分享对于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体会和建议。
跨越20年
深入参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庚子初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民众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我国医护群体又一次火线集结,用他们的专业能力、奉献精神,铸就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社会大众祈求健康的“希望来源”,那么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院校则是希望诞生的“土壤”。在武汉,此次国内疫情的中心地带,就有一所以“HOPE”命名的机构——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作为国内最早通过国际性健康公益组织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以系统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标的机构之一,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向国内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在此次疫情期间,这所机构的校友在抗疫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及“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专业机构。作为国际知名的健康教育公益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以下简称“世健会”)以帮助人们长期有效地自助,拯救人类生命,减轻病人痛苦,帮助社区改进健康护理为宗旨。
1983年,世健会来到中国,并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护理师资培训项目。2001年,世健会与武汉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经过全球招聘,世界卫生组织护理教育顾问、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Dr. Marcia Petrini被武汉大学聘请,担任HOPE护理学院首任院长。
自成立之日起,HOPE护理学院融合国际先进护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级护理管理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截至2019年7月,HOPE护理学院共有毕业生近1300人,受聘于各省三级甲等医院及医学院校,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强化四项基础
促进护理水平整体提升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徐健蓉看来,过去的20多年,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整体水平获得了飞速提升,这与党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高度关注密不可分,与社会大众对医疗领域的逐步了解密不可分,也与健康产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世健会和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参与和见证了这段不同凡响的历程。
徐健蓉表示,新的时代背景,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项挑战就是,目前我国的护士总数量和优质护理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护理人员背负的压力凸显。
数据显示,此次疫情,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中,护士约占75%,但面对集中求医的患者群体,某些时段一位护士平均要照顾44位病人,压力繁重。因此,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首先就是要壮大人才队伍,夯实人才基础。其次是夯实制度环境基础,国家顶层设计已经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基层组织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机制,包括个人发展、就业和激励机制等,同时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等。
徐健蓉说,在疫情暴发初期,也发生过一些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但当我们做好了完备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实际上,撇开疫情的特殊情况,在平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例如针刺伤以及由此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等也是护理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在工作时间长和工作强度大的时候,风险还会进一步提升,所以要切实做好对医护人员的保护。
此外,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实践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持续性的学习、培训、实践,是护理人员培养的常态化内容。然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护理水平的差异,为此,包括世健会在内的社会力量,也在积极创造和投入促进护理水平提升的多元化项目。
例如,在2018年,世健会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西部医护人员能力建设项目”,旨在提高他们的临床专业能力,提升以安全为目标的医疗护理质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基层护理人员在基础性操作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可持续、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护理水平至关重要。
在临床环境中,护理人员是“战士”,医疗产品就是“武器”。质量合格的医疗产品可以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和次生伤害发生的风险。最常用的输液工具当属留置针,优质的留置针产品,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相关性血流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较长的留置时间能够减少治疗周期内的穿刺次数,降低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血管损伤和疼痛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使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护环节当中。
完善政策引导
匹配临床护理实际需求
提到医疗整体水平,徐健蓉认为,高精尖的技术固然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但衡量整体医疗水平的标准依然是基础能力。以护理领域为例,去年开始的耗材“带量采购”不仅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据徐健蓉介绍,从临床角度来看,不同种类的医疗耗材应用范围差异较大,和高值耗材相比,常规耗材使用范围更广。以留置针为例,在中国,大多数医院使用外周留置针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几乎都可以看到留置针,一旦这种基础性的医疗用品出现问题,极易造成临床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不同类型的患者和不同的医疗场景对留置针的规格和性能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针对此次疫情,中华护理学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护理要点》中指出:静脉注射使用留置针或安全型留置针,避免发生针刺伤;中华护理学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务人员静脉输液治疗工作建议(第一版)》中指出:病情平稳的患者,应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为了防止血液污染及针刺伤的发生,建议尽量选择安全密闭式留置针。
同时,《建议》中也指出,大多数输液应考虑使用20~24G的外周留置针,对新生儿、儿童及老人应考虑使用22~24G的外周留置针,重型和危重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需要快速输液时,应考虑使用更大规格的16~20G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或根据病情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而在“带量采购”实施过程中,某些地区采用了大品类统一报价的方案,客观上制约了留置针在人群和应用场景上的使用,使得临床应用受限,给护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参与“带量采购”的品牌,理论上都是“合格”的,但因为耗材一致性评价体系还未建立,实际上不同品牌的产品依然存在质量上的差异。
据目前一些已实施带量采购地区的一线护理人员反馈,中标产品也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良反应率上升和患者体验下降的情况,这些需要引起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临床护理人员会用一些数据支撑后续耗材的采购,比如,收集耗材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患者的满意度,出现不良反应时厂商的反应快慢等信息,汇总以后提交给医院的物资采购部门,用临床上真实的数据辅助医用耗材的合理采购。
护理角色转变
多元作用期待多元保障
通过此次疫情,公众会发现护理人员不仅提供专业的疾病护理,还会承担院内感染控制领域的职责,把控全院感染方面的规章制度执行;有的护理人员还能够支持后勤工作,比如统计医院所需的防护装备数量和等级,在短时间内给医院提供决策参考;协助物资的调配与分发等。
可以说,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人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社会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积极的条件支持,让更多患者从护理中受益,从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受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