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麻辣共舞” 拉动中国区域发展“弓弦”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贺劭清 黄钰钦)在中国区域发展的版图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岸线展开,如同一张长弓,而广袤的中西部则仿若这张巨弓的弓弦。拉动弓弦,为中国区域发展蓄力,成为成渝两地的机遇与责任。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此次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的第一场发布会便与成都相关,多位主政官员畅谈双城发展;而重庆也成为四川代表团小组会议时代表们提及的高频词。
化“心结”重“连接”
提及成渝,世人自然首先想到火锅。“重庆的火锅、成都的火锅,到底发源于哪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商会会长王麒发问,显示了两地一直以来的“心结”——一个是西部唯一直辖市、一个是西南大都会,虽地理相近、人文相通,但多年来,在成渝坊间时常就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暗中较劲。
王麒直言,“发源地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大家可能会觉得重庆的火锅更辣,成都的火锅更香,但是我们都是火锅”。她说,相比于“心结”,连接带来的深化合作能让成渝两地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数月前,民营企业家就行动起来,开启各种“云对接”,探索更多协同发展的空间。
而在城市圈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源的情况下,以经济圈的形式“麻辣共舞”,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让化“心结”重“连接”成为成渝两地的“必修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代表成渝两地再无竞争,而是通过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相连”,“不打口水仗”“不搬牙巴劲”,变“独来独往单打独斗”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实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从“连接”到“共舞”
300多公里,是成渝两地无法缩短的空间距离。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两地通达时间不断缩短,通达方式不断增加——川渝之间已建成6个铁路通道、11个高速公路通道、2个水运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指出,要实现成渝两地交通一体化发展,“这些都还不够”。目前,成渝两地已开通首条跨省城际公交线路,该线路全程最高票价5元人民币,沿线近100万民众出行将更方便。未来成渝还将推行公交和地铁“一卡通”。
交通的连接带来了产业融合的可能。以旅游为例,在唱好“双城记”合力之下,谁是“中国第一网红旅游城市”的“口水仗”退居幕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上台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刘旗表示,今年“五一”期间,两地网红景区洪崖洞、宽窄巷子“牵手”,互设交流展览,目前“宽窄巷子和洪崖洞组CP”这一话题阅读量已逾400万。未来将挑选成渝两地主要旅游网红景点,打造“成都好耍·重庆好玩”三日网红之旅。
同为中国重要生猪养殖地的成渝目前还在计划联手打造万亿级生猪产业链。此外,川菜渝味“中央厨房”和“成渝麻辣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将为“麻辣经济”的融合再添一把火。
拉动“弓弦”为发展“蓄力”
成渝双城的“麻辣共舞”不仅将带动两地共同发展,还能辐射西部,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增添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直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果只考虑成渝两地的交通发展是不够的”。成渝地区是连接中原和西藏、云南的重要枢纽,在交通规划方面,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成渝交通一体化带动中国西部交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指出,西部农业土壤结构、自然禀赋相近,成渝双城应起到“示范田”作用,将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注入传统农业,探索“立体农业”,推动西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只是成渝双城欲拉动西部发展的众多“引擎”之一。
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跨省税费业务在成渝两地实现通办、共建西部科学城、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未来,如果两地能够从连接走向融合,中国西部的发展就能够呈现出连点成线、由线带面的态势,从拉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弓弦”,射中高质量发展的“靶心”。(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