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过紧日子 换百姓好日子

李自强 发布时间:2020-06-23 09:52:00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根本上说,是党执政为民、永葆初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勤俭节约,做好民生资金和政府支出加减法

  一个普通的苏中小镇,缘何成为国家级生态镇和江苏省文明镇,让身处其中的居民获得感十足?走进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胡庄镇寻找答案,个中细节耐人寻味。

  一排排低矮简陋的平房,夹杂着一幢二层楼,这就是胡庄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平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后来由于办公室不够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在一排平房上加盖了一层,成了镇政府唯一的办公楼。

  与办公场所的“寒酸”对比强烈的,是该镇民生重大项目建设动作频频:以镇政府为中心,正东方向是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东南方向是卫生院升级改造项目,西南方向是污水处理厂改造及管网配套工程……这些项目总投资超8000万元,是胡庄镇今年“六保”“六稳”清单上的大块头。

  “政府支出可以减少,但事关群众福利的民生实事投入不能打折扣。”胡庄镇政府的执政理念,为我们解释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过紧日子?紧日子到底该怎么过?

  提倡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夯实基础、为民服务、解难纾困的大事实事上,体现了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念。

  “过紧日子的提出,是基于风险挑战和发展需要而发出的号召,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常态化动作。”江苏省社科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朋说,紧的是干部脑袋,不是群众口袋,这就要学好“加”与“减”的辩证法。

  6月11日,102个中央部门公布了今年的预算“账本”。在这些“账本”里,“加”与“减”的辩证法得到具体体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今年安排在行政运行、机关服务、事业运行项目上的预算,分别减少6.9%、5.6%、3.6%,还有的项目预算降幅超过50%。

  以江苏为例,该省明确要求省级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监督,扩大预算评审及绩效评估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管理。

  和江苏一样,其他省区市也纷纷压减非急需、非重点支出,取消不必要支出。

  政府支出减下来,民生资金加上去。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各地政府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将腾挪出来的资金,优先用于支持疫情防控、中小企业纾困、促进就业、促进消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粮食生产等重点领域,确保财政支出持续向民生、向困难群众倾斜。

  在湖北,6月18日召开的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一方面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省级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再压减15%;另一方面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在陕西,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持续加大教育、医疗、脱贫攻坚等民生投入,把财政资金向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领域倾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冯建玫认为,过紧日子不是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后的被动应对之举,也不是“特殊之年”的短期“应急”措施,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为民这一宗旨的具体践行,出发点就是把省下的钱重点用于保障民生支出,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实落细,撸起袖子加油干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学芹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标准翻了一番,这意味着公司在此前拿到稳岗返还资金后,还会有相同数额的一笔资金到达公司账上。

  王学芹的惊喜,来自近日山东省启动实施的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标准提高到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

  好政策贵在落实。部门经费减少,并不意味着工作量可以减少,该做的事还得做,而且还要做好。

  今年,在山东省,一方面对日常公用支出、一般业务经费和发展类项目一律压减10%,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优良等次以下的项目压减20%,对投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资金压减30%;另一方面,对关键基础设施和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不减,保证政策快速落地。

  从全国来看,在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大盘子中,最大的蛋糕分给了教育,支出占比达到14.8%,其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达到13%。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增长8.3%,按5%幅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550元……各项安排都要落实落细。

  “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紧日子中变得更勤,把工作做得更细,保证各项工作不缺档、质量不降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郭庆松认为,只有真抓实干,才能闯出新路,扭转经济社会发展被动局面,干出紧日子下的科学政绩、高效政绩,用“勤日子”换得群众好口碑。

  “精打细算,不是为紧而紧,而是要强调绩效要求,把中央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冯建玫认为,把有限的资金办出实效,这也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要义所在。

  “在陕西,今年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理念、绩效要求贯穿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冯建玫说。

  既要干出实劲,也要干出实效。不止是陕西,其他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通过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硬化责任约束,实现花钱问效、无效问责,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宁夏印发《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方案》,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集中精力促进投资消费增长、促进企业达产增效、促进就业稳定增加、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全力以赴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辽宁省明确了包括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压减非重点支出等15项措施,指导各级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确保全年收支平衡;湖南郴州坚持排序管理法,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财政支出,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还息、保基本民生”;山东威海建立失业风险监测机制,对全市重点企业开展失业动态监测,首次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830万元,应对突发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提质增效,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几天,家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亲亲阳光小区的居民,纷纷用上了厨房里的燃气灶,这意味着大连市天然气转换全面启动。作为今年全市15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这项工程受益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与大连一海相隔的天津市,多个民心工程重点项目加速建设。东郊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入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即将在本月底投入使用,预计可承担全市五分之一的污水净化任务。在西青区,总投资近22亿元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已经实现了结构封顶,预计在10月底前进入试运营。

  天然气使用、垃圾处理,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急需解决的民生工程。大连和天津把钱用在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上,用在关乎发展大计、民生大计的关键之处,实现了事半功倍的预期。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切忌把摊子铺得太大、项目设得太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郭庆松认为,“有所为”就是要下大力气补齐短板、增强弱项。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好三大攻坚战,明确补短板的目标任务。这些短板和不足,是经过实践和群众检验论证过的。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惠民生、防风险的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郭庆松说。

  补短板、强弱项,需要在立项决策时把好论证关。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估论证,是超前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坚持把评估论证作为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和刚性要求,并将其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才能确保项目实施方案遵循客观规律并成熟可行,决策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积极探索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实现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今年5月中旬,常州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常州市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都是群众选出的“关键小事”。

  在陕西省延安市,当地政府提前安排包括164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强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技能培训、养老服务改革、敷设供水管网在内的十件实事,件件都是经过论证急需解决的群众“烦心事”“操心事”。

  提质增效,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今年专项债投资不再面向土地储备、房地产等领域,而是投向交通基础设施、5G、人工智能等新老基建。疫情之下,专项债又增加了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等领域,更加注重效益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启动预算绩效评价成为一大保障。不少省份早就开启了重点绩效评价。例如,贵州财政厅启动评价工作,涉及省级财政资金约528亿元。云南的绩效评价涉资也突破500亿元,创历年新高。

  “评估论证能有效利用现有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通过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投资,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肖建乐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紧日子,是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李自强)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