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严守红线底线 留住美丽乡愁

杨涛利 李行 发布时间:2020-08-19 16:17:00来源: 中国环境报

  “我们关闭了3个煤矿,县里财政收入直接减少近1亿元,但为了保护美丽的唐布拉大草原,我们必须下决心。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不能再发生!”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委副书记、县长木拉提·巴依霍加对记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严守红线底线,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守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

  制度保障确保红线底线不落空

  “近年来,自治区先后3次启动了对《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把红线底线要求贯穿始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法制处处长宋志明说。

  2017年9月,自治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从源头上完善制度、堵塞漏洞。2018年,自治区又出台《自治区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刚性指标,对“三高”项目进行了明确界定。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显示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为百姓谋求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决心。”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熊建新说。

  就在今年7月初,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审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再次强调,要严守生态红线底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近年来,新疆还制定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的考核问责,确立了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实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等,确保红线底线不落空。

  坚决把红线底线的要求落实落细,体现在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新疆各地各部门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把红线底线的要求落实落细,体现在行动上。

  新疆某企业年产10万吨氯化氢项目,因不符合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有关规定,未通过环评审批;某公司化工项目选址在“世界魔鬼城”风景区,因不符合风景名胜区相关条例,被一票否决;投资额超过2亿元的废旧轮胎再生项目,因为环评没通过,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拒绝引进……

  2019年—2020年采暖季,“乌—昌—石”区域共启动5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区域内各县市区采取相应级别的措施,甚至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关停非法机井、限制地下水开采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针对地下水超采问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确保地下水开采量只减不增,逐步恢复和涵养地下水生态环境。

  2018年以来,新疆下大力气狠抓工业污染防治,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严控工业污染物排放,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开出了上亿元罚单。2019年12月,随着尼勒克县豫兴等3个煤矿完成关闭验收工作,新疆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地的18个小煤矿全部完成关闭退出。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已落地生根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县域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以上……作为新疆首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昭苏,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最大优势。

  “近10年来,昭苏不再审批新的探矿、采矿项目,我们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昭苏县分局党组书记许锐说。

  如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已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

  2019年11月,新疆首个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建设、排污、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准东开发区是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近年来,开发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严禁‘三高’项目进准东,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准东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任建品说。

  “经过几年来的治理恢复,唐布拉草原更绿了,景色越来越美,很多牧民吃上了旅游饭,幸福感也越来越强。”木拉提·巴依霍加深有感触地说,“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家园,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