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三角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创新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
中新网10月19日电 10月17日,由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委员会、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工业园区分局、赛文交通网承办的“2020年长三角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创新发展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
大会内容涵盖新基建发展政策下的交通信号控制、智能网联、互联网大数据等多个专业领域,设有一场主论坛、三场分论坛。汇聚了政府单位、全国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行业专家、学者及国内外相关领域代表参会。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卢渊、江苏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政委朱志星、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航分别为大会进行了致辞。
卢渊表示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蝉联国家经开区评比第一,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在智能交通、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淀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朱志星表示,在园区和省内其他地区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和智能网联发展的形势下,苏州较先创建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了车联网前沿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开辟了公安新型执法的道路。
袁航指出,工业园区在智能交通的建设成果以及对智能网联的探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升级,在智能交通、车联网、5G等新兴产业领域一直保持着创新与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正在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正迅速崛起,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到来。车路协同技术轮廓日渐清晰,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智能驾驶是重要应用场景,高速和城市内智能网联道路率先受益,苏州也在加速推进车联网建设。
今年7月,由苏州市工信局牵头,创元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申报主体,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相城区、中国移动申报的“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已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除雄安之外的唯一获批城市。重点建设“三区一走廊”,打造150+以上的车联网应用场景。
为了更好地支持苏州市车联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计划结合区内企业,构建面向测试、示范应用、商业运营的场景库。会议期间,在园区管委会、经发委、规建委、公安分局等领导的见证下,现场还举行了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网联场景库建设启动仪式。
在主论坛上,来自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工业园区分局政委朱建华、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马万经、西门子交通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莫德Juergen Model、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交通专家顾敬岩等五位发言嘉宾分别从智慧交通、未来出行生态、智能网联、数字交通等方面分享了园区智慧交通管理经验及未来发展思考。
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工业园区分局政委朱建华现场发表《苏州工业园区智慧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主题演讲,朱建华表示,未来三年,苏州工业园区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分别是智能交通覆盖率由现在的45%提高至100%全覆盖、各业务平台系统全面升级提档、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网联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在《未来出行生态与智能交通创新》主题演讲中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给智能交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能交通行业既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马万经现场分享《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管控的创新发展》,分别从交通问题的快速演变、交通工具的快速智能、个体数据的快速丰富、出行模式的快速变革等方面介绍了行业背景和需求。此外,他还从系统建设到创新优化、从任务驱动到数据驱动、从控制对象到控制手段、从预测需求到规划未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行业创新发展。马万经现场表示,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车上路将成为必然。
借助全球经营,西门子交通已为中国市场提供本地创新超过120年,西门子交通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莫德Juergen Model现场发表了《西门子数字化技术塑造互联交通未来》主题演讲,重点分享了西门子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助力城市交通管理模式转型、可持续发展。
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交通专家顾敬岩现场发表了《滴滴与苏州工业园区的交通运输体系智慧实践》主题演讲,顾敬岩现场表示滴滴的交通大脑是以全局最优、系统协同为目标,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映射关联,不断交互,迭代更新,深度学习,持续进化,通过模拟仿真,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预判,优化交通系统时空资源调配,实时提出精准、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供需适配、系统最优的智慧、高效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大脑的价值是客流、物流、运载工具、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等交通要素全面数字化、在线化,在数据空间描绘城市交通,洞察交通系统的运行与趋势变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