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被赞是今年最美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被赞是今年最美纪录片
上周,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该片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叶嘉莹先生将近百年人生历程的诗意描绘,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该片目前在网络上的评分高达8.2分,被认为是“今年最美的纪录片”。
本片是陈传兴导演“诗的三部曲”的终章,拍摄历时一年,足迹遍及北京、天津、香港、台北、温哥华、波士顿等十余座城市。其间,摄制团队对叶嘉莹本人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相继采访了42位叶先生的好友与学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席慕容、痖弦,汉学家宇文所安,书法家谢琰夫妇等。电影后期制作历时两年,最终得以跟观众见面。
影片不仅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导演也竭尽全力去“打捞”诗歌的美。他以叶嘉莹的学术研究切入,通过雅乐、吟诵、佛雕、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诗词之美,令观众赞叹。
陈传兴此前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首映式上曾透露,如何将人物的故事跟诗歌的意境结合起来,自己也是苦思冥想了很久,关键是找到诗歌、人物、电影三者之间的律动和节奏。最终,影片借助大量的空镜头、各种器物来展现诗歌的意境。他还找到了日本音乐大师佐藤聪明,给杜甫的《秋兴八首》配乐,里面用到了笙、筚篥、古琴等乐器,中间穿插各种女高音、男中音的吟唱,甚至还有一部分西方的歌剧,“等于是把盛唐的雅乐召唤到当代的时空,让观众仿佛回到盛唐年代。”
“从片头空镜头,我就开始流眼泪,中间好几次都快抽泣,哭掉三包纸巾。”网友“有舟”这样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她认为,虽然导演拍摄的主题是诗与存在,但还有一条跟“诗与乡愁”有关的主题隐匿其中,“这不光是对片中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乡愁,还有风吹树叶声的乡愁,有对唐诗宋词黄金时代的乡愁。”
“叶先生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寻找离散的原乡。而陈传兴复原了那一辈人的精彩,气度之磅礴,步履之优雅,弱德之美,着实仰慕。”网友“赫恩曼尼”被深深折服。
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长大,在恭王府边上的辅仁大学完成了学业上的启蒙,并在顾随先生的指点下大胆创作诗歌,她随着时代的变迁,飘荡到“小岛台湾”,后来因缘巧合,去了北美教书。“叶先生的人生轨迹就像是荷马的《奥德赛》,最后她回到祖国大陆教书育人,她这辈子都在追寻自己的原乡情结,生命的原乡,精神上的原乡,但最重要的是诗的原乡。在我看来,她就是荷马的女儿,杜甫的女儿,《诗经》的女儿。”导演陈传兴说。
电影中流淌着不少金句和词汇,让观众们久久回味。比如叶嘉莹先生常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与电影中叶嘉莹自己的跌宕人生互相呼应;而叶嘉莹在其研究清初词人朱彝尊爱情词时发明的“弱德之美”,特指一种在压抑和逆境中的内敛、坚守和自持,“真正体现了儒家的一种风范”,让不少观众产生共鸣。“她在诗词里寻到了天地,这天地帮助她跃出私己的需求,抵达了广博的对于生的热爱。”一位观众这样评价道。
“这部影片欣赏起来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这样认为。该片上映4天,只取得了190万元的票房,这也证明它偏离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不过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观众来说,却能在影片中处处体会到诗词和人生的高度统一与交相辉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