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联合攻关,“包邮区”资源共享,长三角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江耘 发布时间:2020-10-26 15:10:00来源: 科技日报

  联合攻关,“包邮区”资源共享,长三角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王春 吴长锋 张晔

  脑智基地非人灵长类克隆技术、阿里云的城市大脑、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机器人……在全长40公里、辐射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上海、杭州、合肥等九座城市以实际的成果产出,映衬着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蓝图规划”到进入“密集施工期”,从“共识”全面转向“共建”,“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之间的合作不断升温。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为这片奋进热土指明发展方向,注入澎湃发展动力。

  瞄准重点领域联合攻关

  7月初,位于上海松江区佘山镇的G60脑智科创基地启动二期建设,预计将于2022年底前落成。

  “建成后的G60脑智科创基地将成为国际一流灵长类脑科学与疾病模型研发中心、高水平类脑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中心,进而成为长三角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及智能技术产业的辐射源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表示。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联手营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

  汇集着全国近1/3的研发经费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的长三角区域,正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以量子通信领域为例,长三角已形成创新链上不同节点的错位协同:上海市组建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在新型量子材料与关键量子器件等前沿方面开展研究;南京大学在超导量子计算和模拟基础研究方面国内领先;浙江阿里巴巴达摩院完成第一个可控量子比特的研发工作;安徽全力支持中科大在量子通信领域领跑全球。

  科创资源在“包邮区”加快共享

  2018年12月1日,长三角首张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在江苏昆山发放,符合条件的昆山企业可与上海科技服务机构无缝对接。

  “今年,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新增项目22项,发放科技创新券额度460万元,计划兑现350万元。”昆山市科技局副局长马丽介绍道。

  截至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共有41个城市,其中30个城市推出了科技创新券,上海实现了与两省八地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用。

  除了创新券的互通,在科技资源流动和配置上,长三角正在编制一张越来越紧密的“网”——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企业足不出户就能纵览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轻点鼠标就能预约使用。

  目前,这张“网”上已集聚包括上海光源等在内的重大科学装置19个,科学仪器31391台(套),总价值超过363亿元;各类科技人才20万;各类科研基地2665家;加工梳理了2425家服务机构的15700余条仪器检验检测的服务项目。

  2019年4月至12月,该平台共为长三角区域的6699家企业提供了共享服务,样品约107.9万件,服务费用达2.27亿元。

  深化产业链优势互补

  “五、四、三、二、一……点火!”数月前,由湖州南太湖新区一家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第三次摇摆试车点火试验。

  “发动机的推力室,是火箭的核心部件,导管源自浙江,铅焊技术依托无锡……”蓝箭航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介绍,试验能够在疫情期间快速推进,得益于企业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链布局。还打算在今年底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链布局比例再提升10%。

  蓝箭航天的新想法不是一时之兴。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正加速建立互补分工的协同关系,加速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产业。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各自都有优势,期待通过一体化发展机遇,使各项优势强强联合、构建健全的产业链体系,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竞争力。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