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职校“教育扶贫”浙江实践:有技不贫 以渔易鱼

谢盼盼 发布时间:2020-11-11 16:0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金华11月11日电 通过教育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不是传奇,在中国的五金工业城市永康,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优质的职业教育承载数以万计的小康梦。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招收江西、云南和贵州等地的贫困学生,以“技”赋能,以“技”脱贫,走出“教育扶贫”的实践路。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靠技能脱贫是‘后脱贫’时代取消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钟宝认为,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职教更是促“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

  “教育扶贫:通过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

  一个是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拥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五金产业市场,一个是等待脱贫的人口大市。通过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简称“永康职技校”)的招生,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市搭上了线,让来自贵州、云南和江西的贫困学子在永康“谋”了技能,“壮”了志气,“富”了家庭。

  永康职技校采用教育方式扶贫,源于2007年,学校对口扶贫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并首批招收了10位学生就读数控专业。

  谈起初心,王钟宝说,作为五金产业的“发源地”,永康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可为经济的发展供应高技能的人才,此外,扶贫以教育的形式出发,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扶贫任务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现阶段,中国还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冲刺期。

  时隔多年,他还记得,当初招收的10名学生,大多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职技校就是要给他们“补钙”来“壮骨”,“钙”指的是技能,“骨”则是面向社会的就业能力。

  早在2007年,首批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招收的10位学生,学校尝试了车间师傅结对的导生制培养模式,全部编入机电导生班。通过三年培养,学生全部在永康对口就业。经过多年的拼搏,如今,这10位同学中有8位自主创业成功,成为企业主或者公司高管,2位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此外,该校先后结对帮扶过中西部地区的职校,如云南新平职高、新疆温宿职技校、阿克苏职业中专等,为这些地区培养了一批企业高层次技术骨干以及创业者。

  王钟宝认为:“作为职业学校,能培养一个学生去读大学,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能够通过教育培养一批人,从而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才是教育扶贫的真实目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

  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贫不是给10万、20万,而是以‘造血’替换‘输血’,以‘授人以渔’替换‘授人以鱼’。”王钟宝深有体会。

  通过技能提升,摆脱家庭贫困,这样成功的案例在永康职技校已不胜枚举。

  来自江西单亲家庭的刘文华,家庭比较贫困,初中毕业后来永康职技校就读,毕业不久先合伙创办企业,后来自己做了一家门企的华东地区总代理,年收入150万元以上。他在永康买了房子、汽车,把全家都接到了永康,“如果没有来永康,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谈起之前从江西来永康求学的经历,刘文华有些感慨。

  还有毕业后的王建斌,成功创办了一个电动工具贸易公司,公司年产值4000万以上;彭小龙、王良、肖祥军与浙江一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公司年产值逾800万,人均年入70万以上……

  身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市、中国“五金之都”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扶智、扶技并举,描绘了一幅职教劲推脱贫的精彩画卷。

  职教的“技”让教育扶贫走得更快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育扶贫”中,永康职技校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东中、东西协作经验。可简单概括为:双元共育、三场共训、四能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永康职技校副校长胡赞看来,找到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点,才能为本土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东西协作的“后脱贫时代”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为此,永康职技校全面打造“校企合作、知能并重、学训交替、实境育人”的培养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该校与模具、汽修、门业等各大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中国步阳集团、浙江飞剑工贸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冠名班,合作班级中就有不少来自于云南和贵州等地学生。

  中国步阳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程明松说,目前该集团在永康职技校开设的冠名班中,已招收了不少学生,这批学生对企业文化更具有认同感,对企业流程更为熟识,在操作上更易掌握,“永康职技校培育的技能人才,很好地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

  “这不是单赢,不是双赢,而是多赢。”王钟宝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以职业教育为抓手的“教育扶贫”,可以让家庭、学校、社会实现多赢。借助职业教育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中西部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靠技能脱贫是‘后脱贫’时代取消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王钟宝还认为,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

  而在职业院校,“深耕”技能人才培养是其啃好“教育扶贫”硬骨头的关键。

  为此,学校还创设“技术难题攻关场”“新品研制试验场”“技能人才训练场”三大功能场,全面承接和引入精密加工、技术改进、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项目,培养“四能型”(能操作、能设计、能创新、能协作)五金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该校,有一幢建筑频频吸引来访者的目光,那是该校的“模具产学研中心”,是浙江首批产学研联合体建设项目。据悉,中心的模具车间直接承接企业模具制作业务,数控生产车间每年生产100多种150万件以上的产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2017年从永康职技校毕业的云南小伙刘承京,一边在企业上班,一边还在该校实训基地忙碌着。现在的他,已不仅仅是一名毕业生,按照他的话来说,要把社会上学到的和课本里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实训老师”的身份教学弟学妹。

  可期待的是,今年10月底,永康职技校在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三名”工程建设(名校、名师、名专业)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双高“工程建设(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的新阶段发展目标。

  职教扶贫结硕果 社会培训“助攻”技能

  “如果没有来到这里,我还会跟着我爸爸一起放牛。”就读永康职技校汽修班的赵仁锦,来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东西部协作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辍学在家。刚来永康时,他还是个腼腆的小伙子,说起话声音很轻。

  来到学校后经过两年的学习,技能水平提高很快,获得了金华市技能比武油漆项目三等奖、永康市一等奖。本学期在永奥奥迪4S店顶岗实习,已成长为油漆车间技术骨干,时不时还要去指导其他同事。

  “在学校帮扶前,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靠技艺,自己当老板。”回想起因贫困辍学的那段时间,毕业生刘家煌仍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如今,他已在永康开办了一家模具加工企业,年收入约70万元。

  除却自主创业外,永康职技校的多位班主任告诉记者,通过技术的“赋能”,很多从职技校毕业不久的学生月薪就能达到1万多、2万多,以自身的技能帮助家致富。

  “在一些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二等公民’,但在我们看来,职业教育恰恰是普通学生的‘二次选择’,它注重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从大有可为变成大有作为。”王钟宝说。

  如今,在永康职技校5000多名在读学生中,近900人是来自云南、贵州等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怀揣“技能”走向社会。

  助力教育扶贫、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是永康职技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

  在“十四五”新时期,王钟宝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除了让云南、贵州的学生到永康就学外,还要将永康的教学新模式“搬”到当地去,落实精准教学。

  据了解,永康职技校在未来三年时间内,计划与2所滇黔学校开展结对办学,每年招收 “昭通班”“毕节班”的学生。与此同时,还将为当地进行为期三年的社会培训,预计总培训量达30000人以上,每年培训10000人以上,实现以“技”脱贫。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付出助力“后脱贫时代”的滇黔地区家庭。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