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家:数字技术助推大都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20日电 (吴巧 陈建)科技进步,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算力、算法的更新迭代,将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大幅向前迈进。数字治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使中国的大都市在交通、行政、健康、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
在11月16日—22日举办的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规划专家们畅谈大都市治理话题时这样说。
为什么大都市普遍有治理能力不足问题?
“把大都市简单看做规模放大的城市来进行治理,是不够的。”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王晓东说,大都市一般都有多个层级,如市、区、街道、社区。不同层级的治理主体在同一城市空间中运转,就像多个系统复合在一起。随城市规模扩张,系统的复杂程度呈指数增长,但治理力量往往是线性增加的,所以,大都市中普遍存在治理能力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
王晓东指出:“脱离政府的行政强制力,大都市治理会变成无解的难题。”他希望,在认可城市治理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多用技术手段调节城市的运行方式。
他举例,目前广泛使用的交通导航软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都市交通拥堵难题。这实际上就是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用信息共享的方式,引导交通流量,对城市交通进行宏观治理。
如何借力科技进步提升大都市治理效能?
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杜雁指出,互联网普及、大数据应用,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推动政府的治理能力大幅向前迈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孙涛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已明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在城市治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城市治理形态发生结构性变化。
孙涛主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政府大数据、健康大数据、交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随着大数据时代算力、算法的更新迭代,数字治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使中国的大都市在交通、行政、健康、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
他举例,依托互联网医疗体系建设起来的医联体、医共体,能让城市远郊和农村地区的民众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健保体系,完善惠及城乡的全民健康网络。
“决定未来的是价值观,而非技术”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随着社会进步,有很多手段可以替代繁重的人工调查、人工分析等模式;运用数据,应对城市中大量存在的风险管控任务,确实能多快好省。
但是,“技术永远是双刃剑。决定未来的是价值观,而非技术。”尹稚说。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国平指出,大都市人口流动大、密度高,在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多元主体之间的不同需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处理好刚性、弹性、包容、可持续、安全等问题,避免出现非常刚性的管制,要给予城市自由生长的空间。
他倡导大都市需要全民共治的管理架构,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实现治理重心下移。
“能善待弱势群体的城市才是好城市。”李国平说。
“法治是治理的基础。”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杜雁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治理能力。她回顾深圳40年的发展轨迹说:“最有价值的规划无一不是上升到法治层面的,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立法。”
杜雁主张,应对大都市经济、人口的庞大体量,需要明确划分不同级别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实现差异化治理。
尹稚指出:责权利是统一的。“在下放责任的同时,要明确地下放权力,但更重要的是下放资源。”要以比较平等的身份介入治理,用角色互相来思考问题,以人推己、以己推人。多沟通、多互动,多元主体之间才能彼此信任、建立合作关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